老子“母子之道”看透一切矛盾的绝妙方式
2025-02-17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溪边榕树的根须像一只只细长的手,轻轻搔着河面,发出柔软却带点神秘的声响。有人走过时,它仿佛会抬起头来,探究地望着。那个光景让我想起过往:一边是小时候学着背古书,懵懵懂懂只记得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一边是长大后在各种场合摸爬滚打,见过合作伙伴因小事红了眼,也经历过创业时选错方向差点赔光家底。总有人告诉我,人生看似平静,其实下层波涛滚滚。那时我并不真信,只觉得该迎难而上就迎该躲就躲。可待年岁稍增才发现,天下万事就像那些榕树根须缠绕般,纠结出太多矛盾,却也暗藏生机。有人一味往上攀,却忽略脚下;有人沉迷所谓“成功”,却失了内心;也有人琢磨:可不可以既看清矛盾的苗头,又能处处从容不迫?夜深人静,我偶尔翻开一页老子,读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像忽然看见榕树根下有条闪亮的溪流,那水好像要带走一切执念,让人停下来问自己: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拥抱矛盾、化解矛盾?
有些人迷失在分歧和争端里,觉得矛盾如山,高不可攀;有些人忙着调和,却把时间耗在旁枝末节,忘了主要矛盾在哪;还有些人看见别人成功,心想只要追随同样的路,就能一举翻身。可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商场里冲过一关还有另一关,家庭中好不容易安抚了孩子的情绪,转身又碰上另一场闹腾。小到跟伴侣的日常摩擦,大到合伙人间的利益分歧,甚至在个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矛盾不断。外表上你争我夺,实质上却推动每个人在不同方向走得更深更远。可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被矛盾拽下泥潭,有的人却能踩着矛盾的肩膀向前?
很多人心里不安:人为什么总摆脱不了冲突和分裂?既然矛盾如此折磨人,难道它也能带来什么正面的契机?老子在这段“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里,恰好留了几盏指路的明灯。他先指认了万物的来源,那就是“母”;又提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提醒我们先抓住根源,再谈外在事物;然后一转,“塞其兑,闭其门”,却不是让人变成聋子瞎子,而是警示:把门开得太大、欲望泛滥,就像把家里所有财产堆在门口,贼见了肯定会来。适度约束,反而能保住内心安定。整段文字似乎讲的是如何与矛盾相处,也讲了矛盾背后真正的推动力。四个要点藏在字里行间:矛盾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总在冲突中推动事物发展,最终会走向统一,也要分清主次,让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再去调和纷争。
不妨细想想:老子说的“母”能不能看作我们心中最关键的目标或原点?一切具体事务——孩子教育、项目选择、投资计划、个人成长——都是衍生出来的“子”。若光盯着孩子的“成绩”或创业的“盈利”,却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容易陷入表面的纠纷里出不来。有人创业初衷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痛点,后来却只顾着跟竞争对手死磕价格战,搞得自己陷入资金流断裂。正如老子所言,“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别单单盯着眼前的对立面,更要回归初心。创业其实也无妨,这就像当初你想卖咖啡,是因为喜欢让人坐下来谈天说地,享受生活本质;若后面被各种营销手段、外部压力逼得天天发愁,还疯狂压榨成本,慢慢丢了那杯咖啡里的温度,这时候矛盾越来越多,忙到头秃也看不到尽头。回头想一想,当初那“母”是什么?是让更多人能用一杯热咖啡找到片刻安宁。守住它,就像在千军万马之中握住一把宝剑,这把剑不让你去砍人,而是让你不慌不乱。
老子的另一大主张在于“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表面听似极端,但背后意思可以这么推导:人若无限放大“外部需求”,等于开了无数张信用卡,让自己身陷债务;若能适度减少对外部刺激或欲望的依赖,矛盾自然不会到泛滥的地步。有人说,这会不会让人变得冷漠?反而不然,这其实是发现“矛盾普遍存在”后的一种巧妙应对:把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最核心的问题,而不是见到什么领域赚钱就去扑,最后被反噬。就像看见一个朋友做短视频爆火,自己也冲进去,结果三个月毫无起色,资金链告急,只能尴尬退场——这是典型的忽略“主要矛盾”结果。也如同在家庭中,你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结果拼命买各种昂贵课辅,却从没花时间自己陪他做功课聊天,孩子渐渐叛逆,你更抓狂,矛盾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所谓闭一闭门,倒不是绝对隔离,而是学会精简,把最主要的能量留给最重要的人和事。
有人会好奇:既然矛盾普遍存在,那它真的能推动事物往前吗?答案在许多小事上都能看到。创业初期,你可能没钱没资源,只能硬着头皮拼创意、拼服务,这恰恰逼出新的可能;跟孩子意见相左,反而让你反思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倾听;与朋友、伴侣发生冲突,一次次磕碰之后,也许能找到更深的默契。若一个人活在真空里,没有任何冲击,看似安稳,实则停滞不前。“矛盾是动力”在这里并不需要大喊口号,随处都能感受到。只是动力也能变成阻力,看你怎样对待。“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抓住矛盾刚冒头时,就能更快化解;用柔的方式面对纷争,往往胜过硬碰硬;而这种柔并不等于被人欺压不还手,而是懂得弹性应对的智慧。创业里,你可能更灵活地调整目标;跟伴侣争执时,你先放下姿态安抚,再提出问题;孩子成绩下滑,你先去理解他最近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一上来就逼着补课。这份柔,在老子看来才是大智慧,因为它不会“刚到极限”,把事情越闹越大。
矛盾的终极结局似乎总指向某种统一。老子一直讲的“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暗示着当我们看见了问题的光亮,就别忘回到最初的清明里,别让自己卷进无穷无尽的纷争而忘了“母”的存在。看似“矛盾终将走向统一”,不代表一切冲突都化成和谐大合唱,而是你能在对立双方间找到关键平衡点。合伙人之间定个共同愿景;家庭关系中尊重彼此的底线;个人计划中认清最想达成的目标,而不是每条岔路都想走。当事物达成统一或和解,人自然而然少了祸端,多了从容。就像有的人创业失败,却因此学到最真切的教训,反而为下一次再出发做好准备;有的人跟伴侣吵了一架,却因此坦白内心真实想法,彼此更加亲近。这便是“矛盾走向统一”的常见场景。
关键在于识别并抓住主要矛盾。就像在一次创业里,你看似什么都重要——融资、用户增长、团队培训、产品迭代……可一步步剖开,会发现真正的主要矛盾也许是产品不适合当前市场需求,或者团队没有一个清晰愿景。若不抓住这一点,光盯着用户增长数据而不改产品方向,钱烧得再多也白费;或者团队士气低落,却不断扩张人手,只会把内耗放大。家庭中同理,父母整天忙着管孩子吃喝拉撒,却没空跟他谈心,也许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对自己想法的尊重。公司管理中也是如此,上下级之间矛盾加剧,往往因为沟通渠道不通畅而彼此不信任。抓住主要矛盾,就能把问题拆分对症下药;若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可能辛苦得要命却成效寥寥。
老子整段话的主旨,说得平白一点,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天下之所以多样,始终有个“母”在背后生养万物,我们看似被纷扰包围,其实只要时刻记得回归根本,矛盾也就不会演变成毁灭,只会催生新的发展机遇。那份“母”既是初心,也是最深的信念或准则。有人曾说,凡事走得远的人,都有个坚定又简单的内心原则,不论外面有多少“子”在交锋,他依旧牢牢把握起点。而老子也在这段经文末尾告诉大家,见微便能见真,柔比强更有力量,光明之处值得我们拥抱,但也别忘了要把这光明领回心中,别到处乱闪乱照,引来“殃”。就像有些人学会某个营销套路,就立即毫无节制地四处推,这种“开其兑”很快就把口碑和本真冲击得七零八落。光需要聚焦,而不是无序扩散。
有人在茶余饭后感叹:人生就跟河水似的,一直在往前冲,有平缓也有急流。面对矛盾,就像岸边的暗礁,冲过去就能到更广阔之地,碰得头破血流也可能“终身不救”。不过老子的妙处在于,他让人懂得先学会看见暗礁早期的影子,不要等危机彻底爆发才惊慌失措;还让人学会在刚强面前用柔软去穿透,在纷争面前守住核心目的,不轻易随波逐流。创业如此,投资如此,教育孩子亦然。谁都逃不过矛盾,但若能把矛盾看作“母”与“子”的动态关系,一切就有了起点与方向,余下的种种枝节,也能慢慢化解。
当一个人真正踏上这条路,才会发现老子那句“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究竟多么精妙。就算周遭环境时常变幻,内心依旧保有一种安定;就算外部竞争激烈,也不忘最初为什么启程。一旦抓住主要矛盾,就不容易被琐碎的争斗耗尽心力,也不至于在矛盾中丧失方向。沿着这思路往深里探,总能感觉到四个关键:矛盾的特殊与普遍,矛盾的驱动力,矛盾终将走向统一,以及识别并抓住主要矛盾的紧要。每个人或许都身处某种矛盾的漩涡里,恰恰是这股力在催促我们成长、变通、升华。有人抱怨何时才能“没有矛盾”?可听了老子的话,也许会想:少一点对抗固然舒适,但没有矛盾,哪来突破?
榕树依旧默默扎根在溪边,根须曲曲折折;小溪滚动的水花显露出细小的浪尖,仿佛象征着矛盾的涌动。掬一捧清水在手里,能感受到水的温柔,又能体会它的冲劲。那一刻若能静静想起老子的教诲:“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人就像掌心蓄着一股灵动的力量,随时可以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又不会被自己的欲望牵着鼻子走。眼前仿佛浮现出过去所有的坎坷、冲突、失败——它们都在告诉我,唯有回到当初那“母”的起点,才能在万般矛盾里守住最重要的东西。然后继续前行,用真心点亮前路。那扇门,开合之间,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