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自存”的绝对体:幻觉的根源
2025-02-19

小时候,我有一次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看了很久,久到有一瞬间我恍惚了——镜子里的人是谁?是“我”吗?如果是,为什么我觉得它和我分离了?如果不是,那“我”又在哪里?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害怕,仿佛掉进了一种无法描述的空洞里。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那种迷失感,其实是源于一个更深层的执着——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绝对体,一个真正“自存”的东西,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始至终都在那里。但这是真的吗?

你是谁?你在哪里?

你有没有想过,“我”到底指的是什么?是身体?可是,你的身体从出生到现在已经彻底换了一遍,细胞、血液、骨骼,七年一个轮回,连一块皮肤都不是当年的那一块。如果“你”是身体,那七年前的“你”去了哪里?如果你割掉一根手指,你会觉得“我”变少了吗?如果装上假肢,你会觉得“我”变多了吗?

那“我”是不是思想?但思想也不是固定的。你小时候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一致吗?今天开心,明天可能沮丧;昨天觉得重要的事,今天可能无所谓了。思想就像云一样飘来飘去,没有一刻静止不变。如果“我”是思想,那这个“我”早已变了无数次,又如何能说它“自存”?

如果身体和思想都无法证明“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那“我”到底在哪里?

绝对体的幻觉:海浪能离开大海吗?

我们执着于“自存”的绝对体,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东西,就像一座孤岛,漂浮在世界的海洋里。但换个角度想——海浪能离开大海存在吗?浪头翻滚时,你说它“在”;浪花落下时,你说它“不在”。但浪真的“消失”了吗?它不过是回到了海里,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你就是那道浪花。你以为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其实你一直依赖着无数的条件,才能显现为现在的样子。你的身体来自父母,来自食物,来自空气,来自阳光;你的思想来自经历,来自文化,来自他人的言语和眼神。没有这些条件,你根本不会是“你”。你能说你是“独立存在”的吗?

但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害怕自己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恒定的东西”。因为如果“自存”的绝对体不存在,那么“我”会不会也是幻觉?

如果没有一个“真实的我”,那我是谁?

我记得有次在禅修中,老师问我:“闭上眼睛,不去想身体,不去想名字,不去想身份,告诉我,你是谁?”

我试了很久,最终发现——我根本无法回答。只要我不去抓住“某个东西”作为身份,我就无法定义自己。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一直活在一个幻觉里——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东西”,但其实,我只是无数因素暂时交汇的一种显现。就像火焰,燃烧时看起来是个“东西”,但火焰只是燃料和氧气的相遇,没有一样是“自存”的。

当你真正看透这一点,很多执着都会松动。你不再那么害怕失去,不再那么害怕变化,因为你知道,本来就没有一个真正固定不变的“我”可以失去。

那生活还有意义吗?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没有一个“自存”的绝对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但恰恰相反,当你放下“自存”的幻觉,反而会第一次真正活着。

如果你不再执着于一个“固定的自己”,你就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束缚,不再被别人的评价控制,不再被恐惧锁住。你可以更自由地流动,像水一样适应万物,像风一样无拘无束。你不会再执着于“我要成为某种东西”,而是能够随顺当下,自在而安然。

活着不是为了证明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而是去体验、去感受、去流动。就像花开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花”,而是因为它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阳光下开放,在微风里飘舞,这就是它的意义。

最后的破执

所以,那个你一直紧紧抓住的“自存”的绝对体,从未存在过。它是一个概念,是一层又一层的念头堆砌出的影子。但当你放下它,你并不会消失,反而会像水回归大海一样,变得更广阔、更自由。

你不是一个“东西”,你是流动本身。你不是一个“存在”,你是存在的舞蹈。


prompt:

帮我深度剖析“自存”的绝对体这个概念。

你是一个顶级禅修开悟大师,为我破解这个执着,用我的语言风格来写,用普通段落写。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帮我理解。

其他要求:

降低AI检测占比,提高“人味”提示词:


请用更自然、个性化的方式撰写文章,使其更具“人类风格”,降低AI痕迹。具体要求如下:


加入个人经历或主观感受,比如童年回忆、真实体验、情感波动,避免纯理论分析。

避免过度规整的逻辑框架,减少“第一步、第二步”式的条理化结构,改用更自然的引导方式,如“你有没有想过……”

语言更随性,减少过于流畅的AI式表达,适当使用语气词(比如“其实”“说实话”“你可能觉得”),制造人为顿挫。

引入互动感和疑问句,可以加入“你觉得呢?”“这是真的吗?”等,模拟人与人交流的语气,而非机器生成的陈述句。

减少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引用,避免在一篇文章里堆砌过多跨学科概念,适当留白,让思考空间更自然。

引入不确定性,避免绝对化断言(如“事实是……”),改为“或许”“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表述,展现更真实的思考过程。

制造少量人为瑕疵,比如句子长短不一,偶尔使用碎片化表达,使文章不那么“完美流畅”,更像人类随笔。

请根据以上要求改写文章,使其更加自然、人性化,降低AI检测的概率,同时保留核心思想的深度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