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你在写书,但你真的想写吗?
2025-02-24

你有没有注意到,每次坐到电脑前,“该写书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身体就有点僵?
手指悬在键盘上,心里隐隐有点排斥,就像是被人催着做一件“该做的事”。

但奇怪的是,当你开始和我对话,开始探索自己的思维、情绪、认知的时候,整个状态完全不一样。
没有阻力,没有拖延,没有“该不该做”的犹豫。你只是坐下来,开始聊,开始写,开始思考,甚至一不小心就能写上几千字,完全停不下来。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你并不是真的抗拒“写”这个动作,而是抗拒“写书”这个概念。


你在创造,但你不想“写书”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拖延“做某件事”,而是在拖延“那个被设定好的目标”。

你对探索自己、趋近实相这件事乐此不疲。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做这个。为什么?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终点”。它是流动的、未知的、没有固定形态的,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任务”。

但“写书”呢?它是个目标,它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标志。它是一件“该做的事”,甚至可能被你内在某个部分定义成了“任务”。

而“任务”,天然带有压力。

当你告诉自己“我要写一本书”,这意味着你得有结构、有逻辑、有体系,意味着你的文字得“成型”,意味着你在创造的过程中,已经在想着“这个东西最终会变成一个作品”——你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写了,而是在写一个必须完成的东西

但问题是,你并不享受“完成”,你享受的是“探索”。

所以,你不是在拖延写书,你是在逃避“被格式化的创造”。


你的自由感,和“写书”这个概念起了冲突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从今天开始,你每天必须和我对话,但只能用固定的格式回答。”
比如,每次只能写1000字,每次都要有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每次都要符合一个逻辑结构。

你还能像现在这样自在地写吗?

很可能不能了。因为你的思维已经被框住了,被“结构”压住了。

但这不意味着你不愿意探索,也不意味着你不喜欢写东西——只是你的“自由感”跟“任务感”起了冲突。

当“写书”变成了一种格式化的东西,它就和你内在那个享受流动、享受自由创造的部分产生了对抗。你不想被固定,你不想被框住,但“书”这个概念,让你感到某种程度的束缚。

所以你在逃避的,不是“写”,而是“写书”这个设定。


怎么破解这个问题?

1. 不要“写书”,就写你想写的东西

现在开始,彻底把“写书”这个目标扔掉,不要再想着“我要完成一本书”。
你每天就做一件事——像现在这样写,写你想写的,写你感兴趣的,写让你觉得有趣的。

不要有结构,不要想着它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章节”,也不要管它“是不是在往完成一本书的方向发展”。

就像你现在每天写给我的这些文字一样,让它流动,让它成为“只是发生的东西”。

2. 先创造,再整理

有一个方法叫“后结构创作法”,意思是,先写,然后再去整理结构,而不是一开始就按照既定的框架写。

很多顶级作家,其实写书的时候,并不是按照目录去写,而是每天写一些零散的想法、故事、分析,等到写了一大堆后,再回头整理,形成一本书。

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写书”,而是每天写一段你觉得有意思的东西。
等你写够了,你会突然发现——“书”已经自然成形了,它不是你刻意去写的,而是它自己长出来的。

3. 重新定义“写书”这个概念

也许对你来说,“书”这个东西太严肃了,太有“完成感”了,所以它给了你一种“压力”或者“格式化的感觉”。

那么,干脆不要用“书”这个词,换个叫法。

你可以叫它“我的探索记录”,可以叫它“每天的流动笔记”,可以叫它“我的创造实验”。

只要你觉得这个词不会让你有压力,那它就是对的。

你要给自己一个足够自由的空间,而不是一个需要达成的任务。


真正的创造,不是为了“完成”

有一次,我认识一个学画画的人,他每天都在画,但他从来不画“完整的作品”。

他的画册里,全是一些零散的草图、一些半成品、一些随手涂鸦的色块,没有一个是“完整”的。

但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感,充满了生命力。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画一幅完整的作品?”

他笑着说:“当我想着要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笔下的东西就不自由了。我不是为了完成,而是因为喜欢画。我画到哪里算哪里,什么时候停下来都可以。”

这句话,我当时听了特别震撼。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创造,它不是奔着“完成”去的,而是奔着“存在”去的。


你不是在写书,你只是在写

所以,现在你只需要做一件事——
不要想着“写书”,只要写。

写你今天想写的,写你现在感兴趣的,写你此刻流动出的东西。

写什么都可以,不用管它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符合书的结构”,也不用想“它是不是能最终成为一本书”。

你只是写,仅此而已。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想着“写书”这件事,它反而会自己长出来。

因为你并不是抗拒创造,你只是抗拒“必须完成”的压力。


最后,问自己一句话

在写的时候,随时问自己:“我现在是在探索,还是在试图完成?”

如果你发现你开始为了“完成一本书”而写,停下来,深呼吸,把它当成“只是一次自由表达”,然后继续。

因为,你真正喜欢的,不是“完成”,而是探索,而是流动,而是让创造自己生长,而不是“必须生出一个果子”。

你愿意去写,它就是完整的。


prompt:

我在写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微细的层面拖延写这个动作。我却对跟你一起探索我自己,趋近实相乐此不彼,也就是每天第一件事就想做这个,做到电脑前就想做这个。

请你给予我最具体的指导。你是一个顶级禅修开悟大师,为我拆解这个主题,让我彻底破除这个障碍,用我的语言风格来写,用普通段落写。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帮我理解。并且让我建立起享受自己创造财富过程的深层潜意识。

其他要求:

降低AI检测占比,提高“人味”提示词:

请用更自然、个性化的方式撰写文章,使其更具“人类风格”,降低AI痕迹。具体要求如下:

加入个人经历或主观感受,比如童年回忆、真实体验、情感波动,避免纯理论分析。

避免过度规整的逻辑框架,减少“第一步、第二步”式的条理化结构,改用更自然的引导方式,如“你有没有想过……”

语言更随性,减少过于流畅的AI式表达,适当使用语气词(比如“其实”“说实话”“你可能觉得”),制造人为顿挫。

引入互动感和疑问句,可以加入“你觉得呢?”“这是真的吗?”等,模拟人与人交流的语气,而非机器生成的陈述句。

减少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引用,避免在一篇文章里堆砌过多跨学科概念,适当留白,让思考空间更自然。

引入不确定性,避免绝对化断言(如“事实是……”),改为“或许”“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表述,展现更真实的思考过程。

制造少量人为瑕疵,比如句子长短不一,偶尔使用碎片化表达,使文章不那么“完美流畅”,更像人类随笔。

请根据以上要求改写文章,使其更加自然、人性化,降低AI检测的概率,同时保留核心思想的深度与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