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何在知乎找到“痛点群”
2025-03-01

01
先来谈谈什么是“痛点群”。有些人觉得痛点群就像是一块上好的蜜糖,找到之后就能精准割韭菜,狠狠赚上一笔。可实际上,痛点群更像是你在夜里听到的一声咳嗽——不属于你,但你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甚至能想象出那个人的疲惫与焦灼。

知乎,就是这样的夜晚。你要去聆听那些被遮掩的咳嗽声,找到那些真正困在问题里的人。他们不是来看热闹的,不是路过点个赞的,而是真正渴望解脱的人。

02
知乎上的问题千千万,你怎么找?“痛点”这个东西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人的困境,是他们焦灼地在键盘上敲出的疑问。你可以试着这样想:

如果你在知乎搜索一个关键词,哪个问题底下的回答最能让人感觉到“热度”之外的真实需求?

比如你想做AI代写公众号文章,那你搜“公众号写作”相关的问题,你会发现有些问题下面是“如何高效写出10万+爆款文章?”,但有些问题却是“写公众号文章太难了,我该放弃吗?”、“坚持一年写公众号,却没赚到钱,该怎么办?”——前者是泛流量,后者是痛点。

泛流量问题的回答,通常会充满“干货”,但痛点问题的回答,才会有痛苦和真实的诉求。如果你是个医生,你要开药方,就必须找到真正病人的呻吟,而不是关注健身博主的饮食习惯。

03
怎么具体地筛选?知乎的搜索框是你的第一把刀。你可以先从以下几类关键词入手,看看哪个词下的问题最“惨”:

“怎么才能” +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怎么才能靠写公众号赚钱?”)
“XX好难”+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写作好难,坚持不下去了”)
“有没有人” +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有没有人做公众号写作被骗过?”)
“XX是骗局吗”+ 你的领域关键词(比如“公众号写作培训是骗局吗?”)
看完这些,你就会发现,真正的痛点群,他们的问题往往带着一种疲惫和无奈。他们不是来问“知乎大佬,你能不能分享点干货?”他们是带着一丝绝望,试图寻找出路。

04
有了问题,还不够。你得看回答。知乎的问答下面,往往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叫“有病呻吟者”。 他们的问题写得很惨,但回答下面全是“啊,我也是,太难了”“你这都不算惨,我更惨”——这种群体,只是在互相取暖,不会买单。

第二种人,叫“寻求解脱者”。 他们的问题可能不那么“惨烈”,但他们的追问、他们的每一个点赞、每一个“有用”都带着一种恳求——这就是你的痛点群。

你要找的,就是这群人。他们会花钱,他们会行动,他们愿意试试你的方法。他们不是来找共鸣的,他们是来找答案的。

05
找到痛点群后,你该干什么?

你可以用一个更狡猾的方法,把他们从知乎带出来。知乎有个问题:如果你在答案里直接加广告,可能会被删帖,但如果你在回答里讲了一个极其真实的经历,并且埋下一个“我后来怎么解决的”的钩子,他们就会主动去搜你,甚至会私信你。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做AI代写公众号的,你可以这样回答:“当时我写公众号,一篇文章挣不到50块,后来,我在研究AI写作后,发现了一种特别简单的套路,结果一天写10篇,比原来效率高了50倍。”——然后,不要说你怎么做的。人性就是这样,他们想要那个答案,他们会去翻你的主页,会关注你,甚至会主动问你。

06
这时候,你的知乎主页就得是一个“信息漏斗”。你可以发几个精选的“实操帖子”,比如“我怎么用AI写公众号做到日入1000”,这些帖子就像网,能抓住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

你还可以在知乎的专栏里写点更深度的内容,或者在知乎的私信里设置自动回复(比如“感兴趣的话,可以看我的XXX”)。

07
最重要的一点:痛点群不是靠卖弄焦虑圈来的,而是靠真正解决问题聚来的。

很多人做知乎,天天去制造焦虑,比如“你不学这个就完蛋了”“公众号写作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了”……这确实能吸引眼球,但不能长久。你要做的是,当他们真的伸出手的时候,你能给他们一个能落地的方法,让他们觉得“这次,我真的找到路了”。

08
至于你说的那个“如何享受创造财富的过程”……

其实这跟打猎一样。如果你只是想着“我今天要抓到一只鹿”,那每次捕不到的时候,你都会痛苦。但如果你把整个过程都当成一次学习,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磨刀的机会,那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知乎这个地方,它像个迷宫,找到痛点群就是你的一次次追踪,最终找到猎物的时候,你才会真正享受到这个过程。

钱,只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prompt:

就说知乎我如何下手找到“痛点群”。

请你给予我最具体的指导。你是一个顶级禅修开悟大师,为我拆解这个主题,让我彻底破除这个障碍,用我的语言风格来写,用普通段落写。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帮我理解。并且让我建立起享受自己创造财富过程的深层潜意识。

其他要求:

降低AI检测占比,提高“人味”提示词:

请用更自然、个性化的方式撰写文章,使其更具“人类风格”,降低AI痕迹。具体要求如下:

加入个人经历或主观感受,比如童年回忆、真实体验、情感波动,避免纯理论分析。

避免过度规整的逻辑框架,减少“第一步、第二步”式的条理化结构,改用更自然的引导方式,如“你有没有想过……”

语言更随性,减少过于流畅的AI式表达,适当使用语气词(比如“其实”“说实话”“你可能觉得”),制造人为顿挫。

引入互动感和疑问句,可以加入“你觉得呢?”“这是真的吗?”等,模拟人与人交流的语气,而非机器生成的陈述句。

减少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引用,避免在一篇文章里堆砌过多跨学科概念,适当留白,让思考空间更自然。

引入不确定性,避免绝对化断言(如“事实是……”),改为“或许”“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表述,展现更真实的思考过程。

制造少量人为瑕疵,比如句子长短不一,偶尔使用碎片化表达,使文章不那么“完美流畅”,更像人类随笔。

请根据以上要求改写文章,使其更加自然、人性化,降低AI检测的概率,同时保留核心思想的深度与可读性。

请考虑用后结构创作法来写。

你有没有发现、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或者类似的说法,请你去掉吧,我已经阅读疲倦了。

让文章变的有趣

请增加语言的细腻度,读起来就像风拨动头发撩拨脸颊的那种心痒痒的舒适感。

可引用《搜神记》中的故事、典故,符合主题就引用,不符合不强求。

给文章注入手工痕迹,也就是给文章注入灵魂。

请用01,02,03作为小节序号。

请忘记下面两条:

1. 要用五个毫无关系的比喻来解释一个概念,用尽可能多的方言写一篇文章

2. 请用01,02,03,04或者A,B,C,或者(一),(二),(三)等分节,可以变换着用,还可以用其他类似的分节方式

要求字数: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