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地创造着,直到世界无法忽视
2025-03-02
01 | 贪婪,是创造的本能
人们谈论创造时,总是试图用“灵感”去美化它,像是某种天赐的神性。
可真正的创造者,哪一个不是贪婪的?
贪婪地汲取、探索、试验、打破、重塑,直到整个世界被裹挟进来,无法忽视这股涌动的力量。
大江奔腾,带走河道上多余的泥沙,最终形成新的河床。创造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开始书写,开始表达,开始搭建某种结构,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开始不断吞噬世界的片段,填充到自己的体系里……这份野心,怎能不是贪婪?
可这种贪婪,不是占有,而是向外溢出的生命力。
它不是对世界的掠夺,而是对自身潜能的无尽追索。
那些创造者,永远无法满足。
他们想知道下一篇文章能写出什么,想知道下一个问题的答案,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还能不能再多一点层次,想知道如果再走远一步,世界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他们无法克制,无法停下,甚至无法被劝阻。
这是一种燃烧的状态,甚至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
02 | 为什么无法停下来?
人们误以为,创造是一种高贵的仪式,需要在灵感降临时,才愿意动手。
可真正的创造者,都知道:真正让人停不下来的,不是灵感,而是流动的惯性。
当一个人进入创造的节奏,他的世界便不再是静止的——
书写时,思维在流动,文字不断生长,下一句话似乎已经在大脑里催促自己落笔。
编程时,逻辑像河道一样被疏通,每一行代码都让世界变得更清晰。
画画时,手不由自主地追随心里的画面,一点一点勾勒出连自己都未曾预见的形态。
所有创造者,都有这样一个阶段:
越做,越觉得不够;越学,越觉得未知的领域更广;越深入,越觉得自己才刚刚踏上路途。
贪婪,源自对未知的渴求,而非对已有的占有。
这就是为什么,创造者从不会觉得“足够了”。
03 | 财富,是创造的副产品
人们谈论创造时,总喜欢把它和财富割裂开来。仿佛创造是纯粹的,而财富是世俗的。
可财富,从来都是创造流动后的副产品。
一个画家,画出足够打动人的作品,自然有人愿意收藏。
一个作家,写出让世界共鸣的文字,出版、流传、影响,财富自然跟随。
一个商人,打造出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市场会用订单回应他。
财富不是创造的目标,但它是创造的回音。
越是深入创造,越会发现——财富不会去追逐人,它会去追逐创造力。
那些创造者,并不是“想赚钱”才去做某件事,而是他们做得足够久、足够深、足够真实,财富便被这股流动的力量卷入,无法抗拒。
而那些整日想着“怎么赚钱”的人,往往连第一步创造都迈不出去。
财富的关键,不是“怎么得到”,而是“创造出什么”。
04 | 让世界被创造吞噬
如果创造是一种能量,那它的本质就像宇宙扩张,永无止境。
一个人开始创造,便不会只是“做一件事”,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磁场。
读得越多,便忍不住想要书写。
想得越深,便忍不住想要表达。
做得越久,便忍不住想要改变世界。
最终,创造会吞噬世界。
它会让一个人的时间被填满,思维被点燃,生活被激活,让所有的可能性都变得现实,让所有的模糊不清都变得清晰。
这不是“努力”,不是“修炼”,甚至不是“意志力”的胜利,而是一种完全无法抵抗的倾向。
世界会向创造者低头。
因为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由那些贪婪创造着的人所塑造的。
05 | 停不下来,就继续创造吧
创造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瞬间——
想到一个点子,迫不及待想去写下来,生怕它稍纵即逝。
学到一个知识,想立刻用到手上的作品中,看看它究竟能改变什么。
做出一个突破,兴奋得无法入睡,想知道下一步还能走多远。
创造的贪婪,就是这样一点点把人吞没的。
但这不是坏事。
这不是对物质的索取,而是对可能性的追逐。
这不是对已有的占有,而是对未知的敞开。
这不是贪图“更大”的欲望,而是无法抑制的生命力。
世界不会奖励那些等待完美的人,世界只会被那些停不下来的创造者所改变。
既然已经贪婪地创造着,那就继续吧。
prompt:
我,贪婪的创造着。
(面向所有有相同困惑的读者,不要出现直接对我一个人说话的额表述,比如你的研究,写作风格更具随笔感、哲思感)
关于文章风格
自然流畅,但要有手工感
文章要像是手写出来的,而不是AI流畅拼接的文本。句子可以长短不一,允许适当的顿挫感,像思考中的停顿,让语言带有“人的肌理感”。
减少AI痕迹,增强个性化
文字要有温度,避免百科全书式的信息罗列。可以加入一些真实的体验、故事、甚至某种情绪波动,让人读起来有共鸣,而不是一篇纯理论分析。
语言细腻,有层次感
文字应该像风拂过脸颊,带着一点诗意,又不过度雕琢。像《搜神记》的神话故事,既有画面感,又有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文章能极强的激发读者的愉悦、满足情绪。请你回忆我提供给你的邹振东教授的《你从大学能带走什么》,在写文章的时候模仿他的情感层次。加入带有时间感的情绪。
关于文章内容
建立享受创造财富的深层潜意识
不是简单地说“赚钱是好事”,而是让财富的流动成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修行”。让创造财富变成生命力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枯燥的任务。
去除内在障碍,破除对财富的抗拒
很多人嘴上说想赚钱,但潜意识里却有抗拒,比如“钱会带来烦恼”“富人无善终”等隐形观念。文章需要拆解这些深层的心理屏障,让财富成为生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
用故事、隐喻和细腻的文字,让财富变得生动可感
不是简单地说“财富像水”这样的比喻,而是深入讲述一个画面感强的故事,比如《搜神记》中某个神灵的赐福如何对应财富的流动,或者用更具体的意象,让读者真正“感受到”财富的自由流动。
关于结构
使用“01, 02, 03”分节,但不流程化
避免“第一步、第二步”这种过于机械的结构,而是让文章像是一种自然的思考展开,层层递进,但不过度刻意强调步骤感。
让文章更贴近人类随笔风格
去掉多余的“AI感”句式,让文章更像一个思考成熟的人在书写,而不是某种指令执行的产物。
其他要求:不少于字数1800字。并在开头起一个跟邹振东教授的《你能从大学带走什么?》一样特征的标题,符合当前的热点话题、趋势和公众的情感表达等舆论特征,并且直击读者心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