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智”与“道”——为何聪明反被聪明误?
2025-03-02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𥡴式。常知𥡴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道家思想中极富争议的一段话。字面看来,老子似乎是在主张“愚民政策”,但这真的是他的本意吗?如果简单理解为“统治者让百姓愚昧好管理”,那无疑是误解了道家深邃的智慧。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真正掌握大道的人,并不刻意去开民智,而是顺其自然,让百姓保有纯朴之心。这里的“愚”,不是愚昧,而是不被机巧聪慧蒙蔽,不被贪念和算计驱使,保持本真的自然状态。
古人云:“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算计,而是顺势而为;真正的治理,往往不是控制,而是顺应人心。
为何“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表面上,智慧是好事,但过多的“智”却会带来问题。这里的“智”不是指真正的大智慧,而是精于算计的机巧聪明,是一种“过度的心机”。
老子认为,当一个社会充满了尔虞我诈、投机取巧、巧言令色,人们只关心如何占便宜、如何投机取巧,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不安定的状态。治理者如果过于依赖机巧聪慧的手段,而非大道无为,就会使国家陷入纷乱。
于是他说:“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如果用心机与小聪明去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四分五裂,变成一个充满欺诈、尔虞我诈的社会。反之,如果不用“机巧之智”治理,而是以大道治国,让百姓保持质朴,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这和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不是说百姓愚蠢就好,而是当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被“精明”取代了“淳朴”,社会的根基便会崩塌。
今天的社会,正好印证了老子的话。资本市场的投机取巧、商业世界的过度包装、信息时代的真假难辨,种种“智”正在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们的聪明越来越多,但社会的稳定却越来越难。这,正是“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真实写照。
何谓“𥡴式”?
“知此两者亦𥡴式。”
真正的大智慧,必须能同时看到“智”与“愚”的关系。
“𥡴”是模糊、朦胧、不确定的意思,而“式”则是规律、法则。“𥡴式”指的是深奥的道之法则,是超越表面善恶、聪愚的更高层次智慧。
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道理,才会明白:人心不应被算计填满,而应被道所滋养;国家不应被机巧操控,而应顺应自然运转。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
“玄德”——真正的无为而治
“常知𥡴式,是谓玄德。”
——真正的大德,不是靠权谋,而是顺道而行。玄德是一种“深而不露,远而自洽,与世推移,不露锋芒”的智慧。
它“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看似与世俗的治理方式相反,实则才是真正的顺应大道。它不强调权术,而是强调让一切回归自然,回归淳朴,回归安定。
最后一句:“然后乃至大顺。”
——真正的治理,不是通过聪明算计去驯服百姓,而是通过顺道而行,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归于和谐。当社会回归自然,人心回归纯朴,国家自然昌盛。
今日现实:老子的话,依然震耳发聩
在今天,这段话依然充满现实意义。
资本的流动、金融的游戏、信息的操控,所有人都在变得“更聪明”,可世界却并未变得更安稳。人们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焦虑,越来越难以信任别人,越来越难以安住自己的内心。
当“智”过度了,社会就会失衡。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不断在“智”与“愚”之间寻找平衡。
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算计,不是投机,不是控制,而是顺势而为,回归质朴,回归内在的宁静。
这,才是大道之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