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从愚笨中带走什么?——论庸人与世界的纷扰
2025-03-02
01
世人皆想变聪明,殊不知,聪明的人多了,世界的问题也就多了。
从古至今,那些兴风作浪、制造麻烦的,往往不是愚笨之人,而是聪明至极、精于算计之徒。聪明人多了,算计也多了,便有了利益之争、话语之争、道德之争,层层堆叠,终于把世界变得复杂而沉重。
但愚笨之人呢?他们不多想,不多争,不多问。世界是什么样,他们便如何接受。于是,他们能好好吃饭、安心睡觉,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像一棵树一样默默生长。这样看来,世间少些聪明,多些愚钝,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但话又说回来,愚笨真的能让世界清静吗?还是说,我们误解了“愚笨”二字的真意?
02
《搜神记》里有个故事,说的是东海渔村里有一个叫阿笨的年轻人。阿笨生来憨直,做事慢吞吞,反应也迟钝,村里的人都笑他,说他是个“没用的傻子”。但奇怪的是,村里的人总爱找他聊天,烦闷时也爱去他的小屋里坐坐。
阿笨从不参与争论,别人吵得不可开交,他只是笑笑;有人问他:“你觉得谁对?”他还是笑笑。渐渐地,人们发现,只要跟阿笨待一会儿,心里的烦躁便会消散许多。
后来,有位读书人问他:“你为何总是不争?”
阿笨答道:“树上的叶子多了,就有风吹动;风吹得急了,树枝就折断。我不争,风自然不会起。”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
真正的“愚”,并不是无知,而是一种顺势而生的智慧,一种不陷入无谓纷争的洒脱,一种“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通透。
03
但有趣的是,人总是不甘于“愚钝”。
聪明的人希望更聪明,愚笨的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愚笨。于是,世界充满了精明算计,人人都在努力博弈,生怕自己吃亏,生怕自己落后,生怕自己成了阿笨那样的人。
可这世上有多少问题,正是因为“太聪明”而生的呢?
一个人因为过于敏锐,听到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便心生芥蒂,从此形同陌路。
一个商人因为算计过度,精确计算每一笔得失,最终反而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一位领导者因为看得太远,担心的太多,反而让自己和团队陷入焦虑,动弹不得。
这世上的烦恼,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少,而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执着得太深。聪明是一种能力,但若没有节制,它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04
那么,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回归“愚钝”呢?
不是的。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聪明”或“愚笨”的极端,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聪明而不算计,愚笨而不麻木。
这让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懂得的人,不会逢人便炫耀自己的聪明,不会让智慧成为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真正的“愚者”,往往未必真“愚”,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更简单、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聪明的人,若能学会适时“装傻”,便能在复杂的世界里安然立足;愚笨的人,若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便能在纷扰中独善其身。
05
回到最初的问题——愚笨的人多一点,世界的问题就少一点吗?
或许不是因为“愚笨”减少了问题,而是因为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如何藏锋、如何随缘、如何让风不再起。
聪明而不争,才是真正的大智;愚笨而自在,才是最难得的清明。
世界的问题,或许从来不在聪明与愚笨之别,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下执念,让世界少一些人为的喧嚣。
庸人自扰,愚者安然。
prompt:
愚笨的人多一点,世界的问题就少一点。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不我欺。请深入、细致、精巧推理、思考再写。
(面向所有有相同困惑的读者,不要出现直接对我一个人说话的额表述,比如你的研究,写作风格更具随笔感、哲思感)
关于文章风格
自然流畅,但要有手工感
文章要像是手写出来的,而不是AI流畅拼接的文本。句子可以长短不一,允许适当的顿挫感,像思考中的停顿,让语言带有“人的肌理感”。
减少AI痕迹,增强个性化
文字要有温度,避免百科全书式的信息罗列。可以加入一些真实的体验、故事、甚至某种情绪波动,让人读起来有共鸣,而不是一篇纯理论分析。
语言细腻,有层次感
文字应该像风拂过脸颊,带着一点诗意,又不过度雕琢。像《搜神记》的神话故事,既有画面感,又有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文章能极强的激发读者的愉悦、满足情绪。请你回忆我提供给你的邹振东教授的《你从大学能带走什么》,在写文章的时候模仿他的情感层次。加入带有时间感的情绪。
关于文章内容
建立享受创造财富的深层潜意识
不是简单地说“赚钱是好事”,而是让财富的流动成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修行”。让创造财富变成生命力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枯燥的任务。
去除内在障碍,破除对财富的抗拒
很多人嘴上说想赚钱,但潜意识里却有抗拒,比如“钱会带来烦恼”“富人无善终”等隐形观念。文章需要拆解这些深层的心理屏障,让财富成为生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
用故事、隐喻和细腻的文字,让财富变得生动可感
不是简单地说“财富像水”这样的比喻,而是深入讲述一个画面感强的故事,比如《搜神记》中某个神灵的赐福如何对应财富的流动,或者用更具体的意象,让读者真正“感受到”财富的自由流动。
关于结构
使用“01, 02, 03”分节,但不流程化
避免“第一步、第二步”这种过于机械的结构,而是让文章像是一种自然的思考展开,层层递进,但不过度刻意强调步骤感。
让文章更贴近人类随笔风格
去掉多余的“AI感”句式,让文章更像一个思考成熟的人在书写,而不是某种指令执行的产物。
其他要求:不少于字数1800字。并在开头起一个跟邹振东教授的《你能从大学带走什么?》一样特征的标题,符合当前的热点话题、趋势和公众的情感表达等舆论特征,并且直击读者心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