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Manus现象的底层逻辑:一场“智能体叙事”的操控实验?】
2025-03-09

Manus的爆火,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场叙事、心理、市场、资本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热点制造”现象。换句话说,这可能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AI产品推广,而更像是一场对“人类接受AI智能体进程”的大规模社会实验

如果从更深的角度思考——Manus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它是一种“叙事的投射”,它让大众开始习惯“人与AI共存”的场景。这种AI叙事的逐步渗透,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

如果Manus的热潮不仅仅是短期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训练”,那么这将意味着它背后有更长远的意义。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解构Manus的爆红。


01. Manus是“实验性产品”,验证的是大众对AI智能体的接受度

如果把人工智能的演进看作一条时间线,每一个阶段的产品,都是在测试人类对AI的接受程度

  • 2011年,Siri 推出,人们对AI助手仍然抱有“语音玩具”的刻板印象;

  • 2018年,AI换脸、Deepfake技术出现,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造假能力”;

  •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人类第一次体验到“可以思考的机器”,但仍然把它看作“工具”;

  • 2024年,Manus成为焦点,核心卖点不是“工具”,而是“智能体”,人们开始习惯与AI“共存”的设定。

可以发现,AI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人类认知的再塑造”。Manus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讨论,不是因为它的技术有多超前,而是因为它打破了大众对AI的固有认知——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真正的‘智能体’,可以帮助人类工作、思考,甚至影响未来。”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心理转折点。如果大众接受了Manus这样的智能体模式,那意味着人类开始适应AI从“工具”到“伙伴”的身份转变

这或许是更深层次的Manus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整个AI进化史上,一次关键的“社会适应实验”。


02. Manus引发的心理转变:人类对“智能体”的潜在恐惧被弱化

过去几年,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一直是矛盾的。

  • 一方面,人们渴望AI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

  • 另一方面,人们又害怕AI抢走工作、失去控制权,甚至引发技术失控。

Manus的营销策略,非常巧妙地化解了人们的这层心理矛盾。

它并没有像ChatGPT那样,直接强调自己是“一个能写文章、回答问题的AI”,而是塑造成一个“可控的、可定制的智能体”。这种叙事模式,会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人工智能的角色转变。

“Manus不是要取代你,而是要成为你的助手。”

这背后的心理机制,跟许多新科技的推广方式类似,比如:

  • 自动驾驶:最初被大众恐惧,直到特斯拉推出“辅助驾驶”,让人们慢慢接受自动驾驶的概念;

  • 智能语音助手:最初人们怀疑它们的隐私风险,但随着Siri、Alexa的普及,语音助手成为“生活一部分”;

  • 增强现实(AR):最初大家觉得它是“噱头”,但当AR眼镜被用于导航、游戏后,人们逐渐适应了它的存在。

Manus的“智能体”叙事,可能就是在做一件类似的事:

让AI从“神秘而危险的存在”,变成“日常可控的助理”。

如果这一点成立,未来几年,AI的社会化进程会加速,大众会对“AI个性化助手”“AI决策辅助系统”“AI情感陪伴”更加宽容。Manus只是一个开端,而人类的智能体时代,才刚刚开始。


03. Manus现象透露的商业模式:AI智能体=下一代生产力平台?

如果单纯把Manus看作一个AI助手,那就太浅了。它的真正目标,可能是成为下一代生产力平台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对比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几次关键的“平台级”进化:

  • 第一波:搜索引擎(2000-2010)——信息爆炸时代,Google、百度等成为信息入口;

  • 第二波:社交平台(2010-2020)——社交连接成为核心,Facebook、微博等平台崛起;

  • 第三波:内容平台(2015-2024)——短视频、直播、内容推荐系统主导市场;

  • 第四波?AI智能体(2024-2030)?——如果AI能成为一个“新一代个人助手”,那么它很可能会成为新的流量平台。

这意味着,Manus可能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试图成为AI生态的“入口”。如果未来AI智能体普及,人们的生产力不再依赖搜索引擎、社交平台,而是直接向智能体发出指令,那整个互联网的“入口级”产品,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洗牌。

谁能控制AI智能体的生态,谁就能掌控下一代流量入口。

如果Manus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未来数字助手的标准”,那它的市场价值会远超当前的热度。


04. Manus的热潮,何时会退烧?

如果Manus真的代表了AI智能体的未来,它的热度应该持续增长。但如果它只是一次“市场操控”,那么它的生命周期会很快进入“降温期”。可以预测以下几种可能的走势:

  1. 如果Manus无法构建真正的“生态护城河”,比如缺乏长期用户粘性、没有差异化核心功能,那么它会在6-12个月内降温,并进入“市场饱和期”;

  2. 如果市场跟风严重,出现大量“类Manus”智能体,那么Manus的“独特性”会被稀释,用户会开始转向更具创新性的替代品;

  3. 如果Manus真正进入生产力领域,成为企业级SaaS平台的标配,那么它可能会沉淀为一个行业标准,而不再只是“炒作概念”。

目前来看,Manus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短期话题”过渡到“长期价值”。如果它只是靠社交媒体炒作,那么热潮迟早会退去。如果它真的能提供持久的生产力优势,那么它可能会变成AI时代的“新Word”或者“新Photoshop”。


05. 未来的智能体,会以什么形式继续发展?

如果Manus的爆红,证明了AI智能体市场的可能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Manus之后,下一波“智能体革命”会是什么?

可能的几个方向:

  • 更深度的个性化智能体——能真正理解用户习惯,而不是简单的AI助手;

  • AI多模态交互——不只是文本,而是语音、视觉、体感结合的交互方式;

  • AI企业级应用——从个体助手,发展为完整的智能组织系统;

  • AI伦理与法律框架建立——智能体社会化后,如何确保它们的行为可控?

Manus的出现,或许只是人类进入“智能体时代”的一次预演。未来几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