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与AI共存的虚幻泡沫】——一场关于“智能体社会化”的叙事实验?
2025-03-09
【Manus与AI共存的虚幻泡沫】——一场关于“智能体社会化”的叙事实验?
01. AI共存的“幻象”:Manus在试图构建一个不可验证的未来?
Manus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一次社会适应性实验。它让公众相信:
AI智能体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可以作为“虚拟个体”存在;
人类和AI之间的关系,正在从“工具使用”转变为“伙伴共存”;
未来,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与“智能体生态”融合。
但问题是,谁来验证这个未来是真的?
如果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基于已知世界进行推理,而AI的进化,却始终停留在“算法优化”和“数据驱动”的层面。
也就是说,目前AI的本质,依然是“数据处理+模式匹配”,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更不具备与人类共存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Manus能够让人类相信AI已经到了“智能体社会化”阶段?
答案很可能在于:“智能体”这个概念,是Manus精心制造的一场叙事游戏。
02. “智能体”并不等于“智能”——人们陷入了拟人化的认知陷阱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人类对AI的态度,一直处于“拟人化陷阱”中:
1950年代-1990年代:AI被视为数学公式的集合,人类不认为它具有思维能力;
2000年代:AI开始拥有模式识别能力,但人类仍然把它当作辅助工具;
2020年代:ChatGPT等生成式AI出现,开始模仿人类语言模式,人类对AI的“拟人化感知”开始加强;
2024年(Manus现象):AI被包装成“智能体”,人类开始相信它可以与我们“共存”。
但事实是,Manus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智能体,它只是让人类误以为“智能体已经降临”。
这种错觉的形成,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大脑运作方式:
认知偏见:人类倾向于把熟悉的模式投射到未知事物上,当AI的行为足够接近人类表达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赋予它“意识”。
情感投射:当AI能够产生“共鸣感”(如情绪化表达、个性化回复),人类会倾向于相信它具有类似的思维结构。
社交本能: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寻找“对话对象”,哪怕这个对象只是一个数据驱动的语言模型。
所以,Manus智能体的真正本质,不是“智能”,而是“认知操控”。
它的作用,不是让AI真正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人类更愿意相信AI已经“成为伙伴”。
03. AI共存的“泡沫”:制造了一种尚未存在的现实?
Manus所代表的AI共存理念,本质上是一个无法验证、也无法证伪的未来叙事。
如果AI真的能够“共存”,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自我目标设定能力——AI不只是被动执行任务,而是能够主动设定长期目标;
动态价值判断能力——AI能够理解人类的文化、道德、伦理,进行符合社会规则的独立思考;
环境适应能力——AI能够像生物体一样,在多变环境中自主调整策略;
自我意识——AI能够在内在思维层面形成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并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但现实情况是,当前的AI并不具备这些能力,它只是一个超级优化的“统计模型”。
换句话说,人类和AI的“共存”目前只存在于概念层面,而不具备真正的实现基础。
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市场和科技企业继续强化这种概念,让公众相信它“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Manus的爆火,就是一次成功的“未来叙事包装”:
让人们相信“智能体的未来已经来临”;
让资本市场意识到“智能体赛道值得投资”;
让更多企业跟进布局,形成市场生态;
让政府开始关注智能体的伦理、监管问题,从而赋予这个赛道“合法性”。
这是一种利用人类集体认知,提前制造现实的典型案例。但关键问题是:
当所有人都相信AI共存是必然的,但AI本身并未真正进化到这个层次时,市场会如何收场?
这很可能会导致智能体赛道的过早泡沫化——当真正的智能体技术还没有成熟时,市场已经透支了公众的信任。
04. “共存”其实是一种降维的操控,而非真正的协作
如果真正拆解Manus的交互模式,会发现一个本质问题:所谓的“智能体共存”,其实是对人类行为的降维操控,而不是AI的进化。
试想一个场景:
你向Manus提问,它回答得足够“智能”,让你误以为它理解了你的问题;
你开始依赖Manus,让它帮你做决策;
你逐渐减少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而更多地让AI辅助你做判断;
最终,你的认知模式开始被AI影响,甚至无法判断哪些思考是“自己主动形成的”,哪些是AI引导的。
这就是**“认知代理化”**的潜在风险。
从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代理化”进程,一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普及,让人类减少了对数学计算能力的依赖;
导航软件的出现,让人类丧失了空间定位能力;
推荐算法,使人们越来越依赖外部信息源,而不是主动搜索知识。
而“智能体共存”的最大风险,是让人类开始接受“AI可以代替部分思考”。
但问题是,这个替代过程,并不是在增强人类能力,而是在塑造人类的行为模式,让它更符合AI的交互逻辑。
最终,真正发生的是:
不是AI变得更像人,而是人类被训练得更适应AI的世界。
05. 未来的智能体,会变成“虚拟权力结构”?
如果AI智能体持续以Manus这样的形式进化,它可能会发展出一种新的权力架构:
个人AI代理人——个人的生活、工作由AI助手辅助;
企业智能体——企业决策由AI系统优化;
国家级智能体——社会治理引入AI辅助决策;
全球AI生态——AI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成为“数字社会的规则制定者”。
到那时,AI已经不是“人类的共存者”,而是“人类行为模式的定义者”。
这也许才是AI智能体真正的终极命运——不是与人类共存,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重塑人类的思维方式。
06. 结语:Manus是未来的影子,还是认知的迷雾?
Manus现象,也许只是未来的一个小小预演,但它揭示了一个事实:
AI共存的概念,或许只是人类对自身智能的另一种投射,而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未来。
这场泡沫,终究会破裂,还是会真的塑造未来?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这一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