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打水漂:为什么咖啡店是最坑人的生意?】
2025-03-15
01 开咖啡店的梦,碎得比咖啡渣还快
人人都爱喝咖啡,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开咖啡店。
你以为,开一家咖啡店很简单:租个店铺,装修一下,买几台设备,找个咖啡师,搞定菜单,客人自然就会进来消费。更何况,社交媒体上,随便一搜都是“XX开店3个月,日流水破5万!”、“XX夫妻辞职创业,咖啡店月入20万!”的案例。看到这里,你心里是不是也开始蠢蠢欲动,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但现实呢?像一记闷棍敲在脑袋上。50万进去,连个水花都没激起,最后只能关门大吉。你没看到的是,那些火爆的店,只是幸存者偏差;你看不到的是,99%的咖啡店主,连房租都交不起。
如果你也动过开咖啡店的念头,先停下来,看看这篇文章。也许,它能帮你省下50万,甚至更多。
02 为什么咖啡店,是创业死亡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第一,市场饱和,竞争过于残酷
一条街上,随便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咖啡店。瑞幸、星巴克、Tims这些资本巨兽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你一个新手进去,凭什么能分到蛋糕?更何况,独立咖啡店越来越难生存,大品牌一降价,你的生意就直接凉凉。
很多人以为,自己能靠“好咖啡”打败大牌。但现实是:99%的消费者根本喝不出区别。他们要的不是“好咖啡”,而是习惯、便利、性价比、品牌认同。你以为自己是精品咖啡店,结果发现,客人根本不在乎你的咖啡豆是巴拿马瑰夏,还是云南小粒种,他们只想要一杯“便宜又顺口的拿铁”。
当你还在坚持手冲,磨豆、萃取、拉花,一杯咖啡做五分钟,瑞幸和库迪已经用全自动咖啡机,三秒出一杯,售价只要9.9。消费者会选谁?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房租、人工、原材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很多人开店,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你赚的不是营业额,而是毛利和净利润。
账算清楚了吗?我们来掰开揉碎了看:
房租:市区一个20㎡的店面,房租起码1万+;如果是商业区,3万起步。这还只是基础成本,水电、物业、空调加起来,一个月就要小几千。
人工:一个店至少需要2-3个员工,咖啡师工资6000-12000,普通服务员4000+。光人工成本,一个月就要2万起步。
原材料:好一点的咖啡豆,成本每杯5-10元;牛奶、糖浆、纸杯、吸管、盖子,加起来一杯至少7-15元。如果你卖30块一杯,毛利率看起来不错,但扣掉房租、人力,最后可能连赚的钱都付不起成本。
现实是,大部分独立咖啡店,月流水能做到10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毛利率只有50%,去掉各种成本,可能还倒亏2万。
这时候,你会发现:瑞幸、Tims之所以能赚钱,不是靠单店盈利,而是靠资本补贴、规模化成本降低、供应链压价。你一个独立店主,既没资本,也没供应链议价能力,怎么活?
03 你以为开店是卖咖啡,实际上是在卖流量
很多人觉得,咖啡店就是卖咖啡。但真正赚钱的咖啡店,卖的从来不是“咖啡”本身,而是空间、社交、情绪、品牌溢价。
大部分人去星巴克,不是因为它的咖啡多好喝,而是因为它是“星巴克”——它有品牌认同感、社交属性、门店环境,甚至能给人带来“身份象征”。
再看看喜茶、奈雪,为什么一杯奶茶能卖到30+,却依然有人抢着买?因为他们卖的是情绪价值、社交属性、品牌体验。
你呢?你只是开了一家普通的咖啡店,既没有品牌影响力,也没有资本砸营销,结果只能坐等客人上门。现实是,没有流量,你的店就只是个安静的“赔钱机器”。
04 独立咖啡店,还有活路吗?
如果你真的想开咖啡店,还有出路吗?有,但绝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开个店”**这么简单。
第一,必须解决流量问题
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咖啡店变成一种内容产品。比如,你的店必须自带话题性,才能靠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是“全球最小的咖啡店”?是“只有10个杯子,卖完就关门”?还是“可以私人订制,一杯咖啡等于一封情书”?
第二,不要只卖咖啡,要卖附加价值
看看成功的案例:%Arabica靠设计感+极简主义包装火了;Manner靠超低价+高性价比起家;Blue Bottle卖的是精品咖啡的“仪式感”……你呢?如果只是复制瑞幸、库迪的模式,那你注定失败。
第三,控制好成本,别让现金流断裂
如果你非要开店,最稳妥的方式是:从小做起,测试市场。比如,先从外卖、摆摊、小窗口开始,等有稳定客群,再考虑开线下店;或者,直接做线上品牌,把咖啡做成订阅制、课程、社群,而不是拼命开店烧钱。
05 别被幻想骗了,咖啡店不是“诗和远方”
咖啡店很美好,但创业从来不是靠“美好”活下去的。
如果你只是喜欢咖啡,大可以在家买个好点的咖啡机,每天慢慢冲泡,享受仪式感;但如果你想靠开店赚钱,请务必冷静三思——这个行业,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50万学到的教训,希望你能少走弯路。
如果你身边有人想开咖啡店,一定要让他们看看这篇文章,别等到钱赔光了,才后悔莫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