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读《论持久战》,事情总是发展变化的,现在弱可以用一年、三年去变强
2024-06-20
毛主席说: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它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它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这一段核心意思,敌之强仅仅是相对之强,并无绝对碾压之势,我之弱相反。况且,事情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之逐步变强、敌之逐步变弱一方面决定于彼此的能动性,一方面也决定于天地、历史规律。
我能动,敌自然也能动,我不容许我们从弱变的更弱,只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弱变强,敌人自然也会如此,他也会想尽招数让他的强更强或者不减弱,弱变强。
但有两个成语,盛极而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日本帝国主义当时的态势符合这两个成语。
首先他们发展到鼎盛阶段了,按老祖宗发现的规律,不可能一直盛下去,日本作出侵略中国这一决策就是他们由盛而衰的一个突出的征象。
古人还讲,国虽强,好战必亡。
日本帝国主义也符合。
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说的是日本以资源小国、没有战略纵深的岛国,试图去霸占、征服一个陆地大国,本身就违背规律。
他们的对外战争输出是没有任何正义性的,纯粹为了抢夺别人的资源,杀害人家人民,奸淫人家妻女。
这完全不同于屡次王朝更迭时新朝对腐朽的旧朝的开国战争,开国战争通常在后期都得到了人心,一呼百应,旧朝崩溃摧枯拉朽。
对,民心。
日本试图跟中国本地政权抢夺民心,他们作为外族也不具备任何优势。在前文阁主有谈到过,日本面对的不是行将就木、被广大底层人民所痛恨的清政府政权。
干这样的逆天之事,它能胜利才怪。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事情总是发展变化的,现在的弱小不代表永远弱小,现在的强大不代表永远强大,方法得当,顺应趋势、规律,改变这个态势只在不远的将来。
近日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跟陈友谅对决的时候,陈友谅比朱元璋的实力强大的多,过程里朱元璋好几次险象环生,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元之后的天下就不姓朱而姓陈了。
但最终,朱元璋天命所归。
他以弱胜强打败了陈友谅,取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说到底,跟民心有关,陈友亮这个人字典里没有仁义、忠义,他的崛起史就是杀上司诛恩人一步步上位的历史,他信奉强权,只要我强,我就能取了天下,就能让所有人顺从于我。
典型的霸王性格。
历史上还有项羽、吕布,他们能做一方之霸,但做不了天下共主。
因为失道寡助。
陈友谅最终的失败,正是他性格造成的。
要不然,鹿死谁手为未可知。
日本人最终败掉,也是不得中国人的心,最终还失去了世界人民的心,他一个岛国,一亿人对抗几十亿人,独木难支,不败能何?
正是因为此,中国人只需要坚持,等待,坚定不移的让自己变强,坚定不移的让自己的弱项补足、变强,相对地就一定可以在某一个时刻跟对方达成均势,当然我方在积蓄力量变强的同时,还得想办法消耗对方的优势,让他相对变弱。
这便是毛主席的游击战,声东击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集中力量以我优势兵力攻击你之弱点,消耗你的有生力量。
所以事情的变化也并非在等待中完成,而是能动的去改变态势,促成于我有利的形式形成。
这个战场上的道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成长里,一样。
我们不可能在意图达成某个目的,实现某个梦想的时候,看起来遥不可及、不切实际,就认为自己不可能达的成,正如当年看起来强大的日本人。
我们得看到敌人强大只是相对强大,我之弱小只是相对弱小,在对方的强大里需要通过我们的观察、分析找到可以攻破的堡垒,他的弱点,并且十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在哪里。
去发挥、强化自己的优势,将其修炼成利刃,等待均势发生逆转、超越的时候。
超越即可决战。
对于劣势可避之,也可以通过手段强化自己劣势,让其不再劣,至少达到不会成为木桶里的短板,严重拖自己后腿的程度。
在这样的过程里,坚信事情因为人的能动作用,一定会发生变化。
为了结果做一切可能的努力,在努力之后,静观变化,坐等符合期望的结果出现。
这才是面对强大的敌人、看起来不可战胜的困难、看起来无法实现的梦想的时候,应该有的强者心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