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读《论持久战》,突破困境,你内心里的墙挡住了你发财的一切可能性
2024-06-20
本来以为阁主的状态叫做“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主要用于研究合作与背叛之间的抉择。这个理论最早由梅里尔·弗勒德和梅尔文·德雷舍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来由阿尔伯特·塔克推广并命名。囚徒困境揭示了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理性选择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结果的现象。
囚徒困境的基本情景:
假设有两名嫌疑犯(A和B)因涉嫌共同犯罪被警方逮捕,但警方没有足够的证据定罪,只能将他们分开审讯,并提出如下选择:
1. 如果A和B都不招供(保持沉默),警方只能以较轻的罪名起诉他们,每人将各判1年监禁。
2. 如果A招供而B不招供,A将被释放(作为污点证人),而B将被判10年监禁。反之亦然。
3. 如果A和B都招供,他们将各判5年监禁。
情景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徒都有两种选择:招供或保持沉默。
如果A认为B会保持沉默,A招供可以被释放;如果A认为B会招供,A也招供可以避免10年监禁,得到5年监禁。
对B来说也是同样的选择逻辑。
无论A和B如何预测对方的行为,理性的选择都是招供,因为招供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保持沉默带来的风险小。这导致的结果是:
两人都选择招供,各自被判5年监禁。
这显然比他们都保持沉默各判1年监禁的结果要糟糕。
关键点:
1. 个人理性 vs. 集体理性: 囚徒困境展示了个体追求自身最大利益时,反而会导致集体处于更差的状态。
2. 合作困境: 囚徒困境表明在缺乏信任和沟通的情况下,合作难以实现,即便合作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3. 博弈策略: 在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建立信任和采取“互惠”的策略(如Tit for Tat)可以促使合作实现。
现实应用:
囚徒困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它在很多现实生活中都有应用,比如:
经济学: 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之间的选择。
政治学: 国家间在合作与对抗中的战略决策。
环境保护: 各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博弈。
囚徒困境帮助我们理解了在利益冲突和合作中的复杂性,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考虑的策略和机制。
根据以上描述,个人内心里感觉到自己“强烈地想突破某种限制,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突破”的这种困境,应该叫“突破困境”。
什么是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是指个体在成长、发展或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无法轻易跨越的障碍或限制,感到困惑和阻滞,希望实现某种变化或突破却不知道如何进行。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外部条件的限制上,也包括心理上的障碍和内在的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缺乏明确的目标:
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愿景,导致努力方向不明确,不知道该往哪里努力。
2. 资源和能力不足:
缺乏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技能、知识或支持,感到无从下手。
3. 心理障碍:
内心存在恐惧、不安和自我怀疑,担心失败或面临未知的风险,导致行动受阻。
4. 习惯和舒适区:
长期习惯于现有的状态和模式,形成了舒适区,突破这种惯性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5. 外部环境限制:
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如社会资源、经济条件、政策环境等,导致个人发展受阻。
怎么才能解决突破困境?
解决突破困境需要系统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途径:
1. 设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清晰、具体和可实现的目标,把大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小目标,逐步推进。
使用SMART原则(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来制定目标。
2. 获取必要的资源和技能:
通过学习、培训和咨询,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弥补资源和能力的不足。
主动寻找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网络、社交圈、专业机构等,获得支持和帮助。
3. 心理建设和调适:
面对恐惧和不安,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训练,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逐步尝试小规模的突破,从小成功中积累信心和经验。
4. 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
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避免停留在思想层面。
使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
5. 寻求外部支持和反馈:
与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计划,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甚至可以寻找导师或教练的指导。
定期反思和评估自己的进展,根据反馈调整策略和行动。
6. 坚持和耐心:
理解突破困境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通过正向激励和自我奖励,保持积极的动力和持续的努力。
突破困境是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通过设定明确目标、获取必要资源、进行心理调适、制定详细计划、寻求外部支持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个体可以逐步克服困境,实现自我突破,达到更高的自我实现和成功。关键在于不断学习、适应和调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不断推动自己向前发展。
更明确一点,强烈的想突破,但不知道如何做?
得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特别强烈?
是不是真的不达目的不罢休?是不是达不到也无所谓,留有退路?
如果没有特别强的欲望达到某个目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不是真的想要。
第二,对自己没有信心。
如果是前者,那就赶快换方向。
如果是后者,就用可以达成那个目标的一系列围绕他的小的积累建立起信心。
阁主一直在念叨200万美元的目标,但深刻反思下自己,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我会尽可能的努力,做我想到的事情,并持续做下去,至于能否达得成,看老天脸色。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只是说一个规律,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应该是完全地、坚定的相信可以达成,并全力以赴。
有退路,就不会动一切脑筋,想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力量。
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取乎下者无所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