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有用主义是个骗局,彻底摆脱它】
2025-03-16

01 为什么有用主义能成为主流?

从小,世界就在耳边重复一个观念:要有用,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就是无价值的存在。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活着——于是,人生的一切被一根绳子串了起来,像是某种工厂生产线的标准流程。

但有没有想过,这根绳子的终点是什么?如果活着的唯一意义是“有用”,那么,当一个人不再“有用”,他的生命是否就毫无价值?当一个人无法赚钱、无法创造GDP、无法服务社会,是否就意味着他应该被抛弃?

这是一种残酷而可笑的逻辑。

02 有用主义让世界变得冰冷

有用主义的本质,就是把所有人变成工具。

一个孩子喜欢画画,可父母告诉他:“画画没用,你以后能靠这个吃饭吗?”一个年轻人想去旅行,可朋友劝他:“出去玩花钱又不赚钱,太不现实了。”一个人想静静地坐着发呆,可社会评价是:“懒惰,毫无价值。”

人们学会了计算:这个技能值不值得学?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这件事能不能带来回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会被无情地舍弃。

于是,所有的时间都变得有目的,所有的行动都必须带来收益。读书,是为了考试拿高分;健身,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市场价值;交朋友,是为了建立人脉关系。甚至连休息,都要“高效”,不能浪费时间。

这样的世界,像是一座巨大的冷冰冰的机器,每个人都被塞进齿轮,转动、转动、再转动——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03 人不是工具,生命不需要被证明

但一个人,真的需要“有用”吗?

如果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有用”,那么,一个新生婴儿是“无用”的,一个沉思的哲学家是“无用”的,一个垂暮的老人是“无用”的。所有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行为,是否都该被消灭?

可事实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几乎都是“无用”的。

春天的樱花无用,它不会结果实,但它让人感动;音乐无用,它不能填饱肚子,但它能让人流泪;艺术无用,它无法提升GDP,但它让人找到灵魂的归宿。

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他没有在赚钱、没有在提高技能、没有在创造社会价值——可他感受到微风的温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活着”本身的意义。

这还不够吗?

04 摆脱有用主义,找到自己的节奏

摆脱有用主义,并不是拒绝工作,不是去做一个彻底的“废人”,而是摆脱那种“只有对社会有价值,才能拥有存在感”的荒谬逻辑。

一个人完全可以一边赚钱,一边享受生活;可以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承认自己的存在不需要任何证明;可以一边学习新技能,一边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被衡量的物品。

如果你今天什么都不做,世界不会因此崩塌;如果你此刻不去提升自己,你依然值得被爱。

摆脱有用主义,并不是放弃成长,而是放弃那种“如果你不在这个社会体系里高速运转,就毫无价值”的焦虑。

你可以赚钱,但不是为了被认可;你可以学习,但不是为了变得“有用”;你可以工作,但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值得”活着。

你活着,本身就足够了。

05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有用,而在于体验

有用主义让人陷入一种可怕的误区:以为人生是一场不断积累“有用价值”的旅程,必须不断增长、不断优化,才能成为一个“值得活着”的人。

但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场效率竞赛。

人生是一场体验。

有人喜欢奋斗,就去奋斗;有人喜欢发呆,就去发呆;有人喜欢环游世界,就去环游世界;有人喜欢种花,就去种花。没有任何一种活法,比另一种更“有价值”。

生命的意义,不是取悦社会,不是创造价值,不是让别人满意——而是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06 结语:放下有用主义,你才是真的自由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不够“有用”,那么,现在就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话:如果今天起,世界不再要求你“有用”,你想怎么活?

去找一个答案。

去试着活得更随心所欲一点,去做一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事情,去允许自己停下来,去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去允许自己慢下来、松一口气、看看云、发个呆、听首歌。

因为,当你真的摆脱了有用主义的枷锁,你会发现:自由,从这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