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角度,看懂孩子的“捣乱”背后藏着什么】
2025-03-16
孩子的世界,总是在不经意间颠覆大人的规则。刚收拾好的书桌,一眨眼被画满奇怪的符号;刚叠整齐的衣服,被他们毫不犹豫地扯下来披在身上;一本书,还没来得及翻开扉页,已经被他们剪成了小纸片。许多人会把这种行为称作“捣乱”,甚至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它——这是“无理取闹”,是“故意挑战规则”,是“不懂事”。可如果换个角度看,孩子的捣乱,也许正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捣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曾经研究过婴儿如何理解因果关系。他们给孩子一个玩具,按下按钮会亮灯,但有时候亮,有时候不亮。结果发现,婴儿会不停地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甚至去拆开玩具,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魔法。
成年人眼中,这可能是一种“不安分”,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是他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他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试错”去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这种试探性的探索,和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几乎如出一辙——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推翻假设,继续尝试。
当一个孩子把水倒进沙子里,他是在验证“液体会不会被吸收”;当他把所有的调料倒进碗里,他是在测试“不同的味道能否融合”;当他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他是在寻找“物体的内部结构”。这些行为,表面上看是“捣乱”,但实质上,是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
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再捣乱了,才真的值得担忧。
捣乱,是孩子建立独立性的信号
成长并不只是学会规则,更重要的是学会和规则博弈。小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极强,他们愿意按照大人的指令行事。但随着成长,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这个概念,他们开始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想要主动参与、创造、甚至改变。
有些孩子开始故意不按要求做事;有些孩子会故意在父母说“不”的时候挑战边界;有些孩子则会用各种方式吸引关注,证明“我是独立的”。这些行为,乍一看像是叛逆,像是“作”,但它们背后,往往是一种建立自我的努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人类的发展分为不同阶段,2-3岁是“自主与羞耻”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尝试做很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比如自己系鞋带、自己拿碗吃饭,即便弄得满地狼藉,他们依然会执意去做。如果成年人不允许他们“试错”,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我是不行的”自我认知,最终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
一个愿意捣乱的孩子,恰恰说明他们正在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捣乱,是孩子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成年人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孩子未必能做到。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受,必须通过身体动作、行为、甚至看似“无理取闹”的方式释放出来。
有些孩子在被拒绝后,会故意把玩具扔掉;有些孩子在被忽略时,会不停地制造动静;有些孩子在不开心时,会故意弄乱家里的东西。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惹人烦”,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说:“我需要你的关注”“我感到难过”“我想让你看到我”。
很多父母习惯于在孩子“犯错”后立刻纠正,但很少有人会停下来问一句:“你是不是有点难过?”“你是不是想让我陪你玩?” 当一个孩子在地板上乱画时,他可能不是想破坏家具,而是想告诉你:“我很开心,我想分享我的创造”;当一个孩子故意打翻牛奶时,他可能不是存心捣蛋,而是想让你知道:“我希望你能多看我一眼。”
情绪无法被压制,它只会以另一种方式爆发出来。
如何与“捣乱”的孩子相处?
既然捣乱是孩子的一种探索方式、独立信号和情感表达,那么成年人应该如何应对,而不是一味地“制止”呢?
给孩子安全的探索空间:既然他们天生好奇,就给他们一个可以自由试验的地方,比如一个小角落,让他们随意拼装积木、调配颜色,而不是等到他们在沙发上涂鸦时才去阻止。
允许他们挑战规则,但设置底线:孩子的成长需要试探界限,但界限并不意味着随意破坏。可以告诉他们,“可以在画纸上随便画,但不能在墙上乱涂”;“可以自己吃饭,但弄得太乱需要一起收拾”。
关注情绪,而不是只纠正行为:当孩子表现出“捣乱”的行为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他是不是在表达某种情绪?” 试着蹲下来,看看他的眼神,听听他的语气,也许比直接训斥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让他们知道,世界欢迎他们的探索:如果孩子从小得到的反馈都是“别弄乱”“别动”“别胡闹”,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失去主动创造的勇气。相反,如果他们听到的是“你可以试试看”“你想怎么做呢?”“你有什么想法?” 那么他们会成长为一个愿意探索、敢于尝试的人。
结语
捣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最鲜活的存在。他们不愿意循规蹈矩,不愿意被轻易定义,不愿意仅仅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
他们的手,是为了拆开世界去看的;他们的脚,是为了跑向未知去试探的;他们的脑袋,是为了提出新问题的。
当孩子还愿意捣乱,说明他们的生命力还在蓬勃生长。
所以,下次面对孩子的“捣乱”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看。也许,这正是他们在对世界发出的一种邀请——“我想看看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