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了!这样区分可控与不可控,让混乱的思绪清晰起来】
2025-03-16
夜深了,手机屏幕还亮着。群聊里有人发来工作上的问题,日程表上明天有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让人皱眉,微信上的未读消息越来越多,还有一堆杂事等着处理。
脑子里像塞满了乱七八糟的电线,理不清头绪,只觉得焦虑、烦躁、无从下手。想着“要不顺其自然吧”,但心里却翻江倒海,根本停不下来。
这种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混乱剖开,分清“我能控制的”和“我无法控制的”。
当思绪混乱时,如何让大脑清晰?
很多人以为,焦虑的本质是事情太多、压力太大,但其实,真正让人崩溃的,是无法区分哪些事情是自己能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掌控的。
就像在一条湍急的河流里,有些人拼命想要抓住水流,试图让河水停下来,结果越挣扎越无助。而另一些人,选择找一块石头站稳,先让自己不被冲走,再决定下一步往哪里游。
面对混乱,最重要的是让思维变得具体,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一个简单的练习可以帮助迅速理清思路:把眼前的问题拆分成两类——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件事里,我能做的是什么?”
“这件事里,有哪些是我无法控制的?”
当问题从模糊的焦虑,变成清晰的选项,大脑会立刻感到松一口气。
真实情境:一个典型的焦虑场景
假设现在的处境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混乱,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为什么别人都能搞定,而自己却总是手忙脚乱?
这时候,大脑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开始自我批判:“为什么我这么没用?”“这样下去会不会被淘汰?”“万一我一直做不好怎么办?”
这种想法会不断叠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让人彻底陷入焦虑。
但如果在混乱中,能够暂停一下,开始区分“可控”和“不可控”,一切就会慢慢变得清晰。
第一步:列出“我能做的”
优化时间管理:每天列出3件最重要的事,优先完成,而不是被琐碎的小事牵着走。
调整工作方式:如果感觉效率低,可以尝试新的方法,比如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减少信息干扰、设定专注时段。
主动沟通:如果压力来自工作任务的不明确,主动向上级或同事确认需求,而不是在脑子里反复猜测。
提升能力:如果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那就从今天开始,每天花30分钟学习新知识,而不是沉浸在“别人都比我厉害”的情绪里。
规律作息:确保睡眠充足,避免因为过度疲惫导致注意力涣散,效率更低,焦虑更重。
当这些选项被写下来,大脑会有一种确定感——原来自己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第二步:列出“我无法控制的”
别人的看法:无法决定老板是否赏识自己,也无法让所有同事都喜欢自己。
市场环境:行业变化、公司裁员、经济下行,这些都不是个人能改变的。
过去的错误: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回到过去重来,能做的只有总结经验,然后继续前进。
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100%预测自己一年后会在哪里,职位是否稳定,唯一能做的,是在当下准备好应对变化的能力。
当这些不可控因素被明确列出来,会发现,很多让人焦虑的东西,都是自己无法掌控但又试图去掌控的。
而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改变的部分,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不可控的东西上。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个方法?
当下次焦虑袭来时,可以试着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拿出纸和笔,画一条线,把问题分成“可控”和“不可控”两列。
比如:
面对一场重要的面试,可以做的事情是:准备好简历、模拟回答问题、调整好心态;无法控制的事情是:面试官的喜好、竞争对手的实力、最终的录取结果。
面对感情的不确定性,可以做的事情是: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努力提升沟通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无法控制的是:对方的决定、未来的变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
面对财务焦虑,可以做的事情是:学习理财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寻找额外的收入来源;无法控制的是:市场的波动、经济环境的变化、别人的财富增长速度。
当事情被这样拆解后,焦虑会迅速减少,因为大脑终于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力,而不是在无尽的纠结里消耗自己。
真正的成长,是在“可控”里行动,在“不可控”里释然
焦虑不可怕,可怕的是让焦虑控制了自己。
如果每天都在想“万一事情不顺怎么办?”“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别人看不起我怎么办?”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因为它们都属于“无法控制”的范畴。
而真正的智慧,是把目光收回来,专注于自己可以做的部分,哪怕只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大多数的焦虑,并不是事情本身带来的,而是“想控制本不可控的东西”带来的。
当学会在混乱中找到可控的部分,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
所以,下次当焦虑来临时,记住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件事里,我能做的是什么?”
“这件事里,有哪些是我无法控制的?”
然后,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一类上。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