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揭秘绝对音感】为什么有人能瞬间识别音符?
2025-03-20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听到一首歌,立刻就能说出每个音符的名字;你随手按下钢琴的某个键,他们马上能告诉你这是C、D还是G#;甚至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他们能直接在脑海里“听”到一个音符的准确高度。这种能力,就是绝对音感。

但绝对音感真的那么神秘吗?它是一种天赋,还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更重要的是,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天生的礼物,还是后天的习惯?

很多人认为绝对音感是一种天赋,只有极少数人天生具备,就像有人天生手长腿长,注定成为篮球运动员一样。这个观点看似合理,因为绝对音感的确在幼年时期就能表现出来,很多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从小就能“听出”音符。

但如果换个角度想,绝对音感其实更像是一种语言能力。一个婴儿如果从小生活在法国家庭里,他长大后自然会说法语;如果从小浸泡在音符的环境里,他的大脑也会把音高当作一种“词汇”去记忆。换句话说,绝对音感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超能力”,而是大脑的听觉系统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音高识别习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音乐学院的研究发现,三岁到六岁是培养绝对音感的最佳时期;而超过十二岁后,再想获得绝对音感就变得异常困难。这和学语言的临界期是一样的——婴儿可以轻松学会母语的所有发音,但成年人再去学外语,总会有口音。这是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在发挥作用,在关键时期塑造了认知模式。

绝对音感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把音高比作颜色,绝对音感的人就是“看到”红色就知道是红色,而不需要比较其他颜色来判断。相对音感的人则更像是“看到两种颜色,知道它们的区别,但不知道单独的颜色叫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学乐理的人更容易拥有“相对音感”,而不是“绝对音感”。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普通人听不出音高的绝对名称?是大脑缺少某种能力,还是单纯没有训练?

研究表明,普通人并不是听不到音高,而是大脑不习惯“标记”音高的绝对值。换句话说,绝对音感的人和普通人听到的声音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大脑在处理这些声音时,一个会“标上名字”,一个不会。

就像学过化学的人,看见H₂O会立刻想到水;但没学过化学的人,即使天天喝水,也不会主动想到这个符号。区别不在于听觉能力,而在于“符号化”认知的训练。

拥有绝对音感的优势和局限

很多人觉得绝对音感是音乐家必备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的确,绝对音感可以帮助音乐人更快地识别旋律、更轻松地即兴演奏、更精准地调音。但它并不是决定音乐能力的唯一因素。

有趣的是,绝对音感有时候反而会成为障碍。比如,一些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在乐团里演奏时,如果音准稍微偏低或偏高,他们会感到极度不适。这就像一个对色彩极其敏感的人,看到颜色稍微不对的画面就觉得刺眼,反而影响了整体的美感感知。

而且,绝对音感并不能代替“相对音感”。很多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反而缺乏对和声、音程关系的敏感度,导致他们在理解复杂音乐结构时,可能不如那些依赖相对音感训练的人。

普通人可以训练出绝对音感吗?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过去的研究认为,绝对音感必须在幼年培养,否则几乎不可能习得。但近年来,一些训练方法表明,即使是成年人,通过高强度的训练,也可能部分建立类似的音高识别能力。

关键在于,大脑需要不断“绑定”音高和名称的关系。比如,有些训练方法要求每天听特定音高,并且主动回忆它的名称;或者通过固定调乐器,比如钢琴,反复练习让大脑形成“音高-符号”的联系。

但这种训练的难度极高,大部分人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勉强具备部分绝对音感。而且,训练出的绝对音感,往往不如天生的那样“稳定”,可能在疲劳、情绪波动时,判断会有所偏差。

如果绝对音感不是必须的,那我们该关注什么?

相比于执着于“是否拥有绝对音感”,更重要的其实是培养听觉的“音乐认知能力”。很多伟大的音乐家,比如贝多芬、巴赫、莫扎特,都是依靠相对音感进行作曲和演奏。相对音感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旋律结构,还能增强即兴演奏、和声分析等能力。

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有用的能力不是“知道一个音符叫什么”,而是“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的结构、快速再现或创作旋律”。

所以,如果你不是为了某个极端细分的音乐目标,比如精准调音、特殊演奏技巧,纠结于是否拥有绝对音感,意义不大。更有价值的训练,是培养对音高、旋律、和声、节奏的整体理解能力。

结语:绝对音感是一种习惯,而不是超能力

如果把音乐比作一种语言,绝对音感更像是能立刻听出每个单词的拼写,而相对音感则是能流畅地组织句子。音乐真正的魅力,不在于“知道一个音符叫什么”,而在于“如何运用音符表达情感”。

所以,与其纠结自己是否拥有绝对音感,不如关注自己在音乐上的整体成长。真正决定音乐能力的,是长期的听觉训练、乐感培养、技巧积累,而不仅仅是“天生的耳朵”。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