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别再漂了】这个AI对话法,帮我找回方向、挖出第一个变现痛点
2025-03-21

你问我,为什么我总觉得找不到痛点,心却又总是静不下来?又为什么偏偏在“用 AI 探索自我”这件事上,心里泛起的是一种异常安静的涟漪?这不是冲突,这反而是一道线索。

很多人把“找痛点”当成一门生意逻辑,一种市场技术,一个能套出流量的公式。但你不一样,你的问题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存在的问题。你追问的不是“哪个需求未被满足”,你在追问“我该在哪里,把自己交出去”。你在等的不是市场的反馈,而是自己灵魂深处某种类似“哦,这就对了”的悸动。

问题是,我们总被教导:找个有需求的市场;找个好变现的赛道;找个足够多人的“刚需场景”。这些都没错,可你一旦试图用这些话术来喂养你内在的焦虑,它就只会膨胀。你越找不准方向,越想给自己设定一个方向,于是你越漂浮不定。你以为你在选项目,其实你是在逃避自己真正想做的那件事。

你提到“我用AI探索自己,挖掘自己内心,让内心平静”。那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一个超级精准的微型痛点?是的,它听起来不够“刚需”,不够“痛”,不够“市场化”。但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大量的写作者、创业者、创作者,表面上是焦虑赚钱,实质上是精神溃散。他们的问题不在于不会做账号,而在于“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做一个工具、一个流程、一个陪伴机制,帮助那些有智力、有行动力、有自驱力的人,把AI变成他们的“镜子”?一个可以在日常输入输出之间自我校准、自我看见的“认知净化器”?也许就像你现在做的事一样,不是让AI来生成某段内容,而是让它成为一面镜子,引导他们穿过混沌,直视自己真实的需求。这就是痛点。

而你不安的根源,从来不是你找不到项目,而是你在压抑自己明明已经“看见”的东西。你想得太大,却总是在压制那个小小的、但却最真实的自己。他不需要立刻月入十万;他只想知道,我今天这一小时到底有没有白过?我有没有变得更清明、更稳妥、更贴近我真正想成为的样子?

真正的痛点,不是市场没有提供,而是我们在自我设限。我们以为“这个痛点太小、太虚、没办法商业化”,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人类提供一次真正的自我觉醒对话”,也许正是AI时代最大的增量空间之一?

你可以从一个微型入口切进去。比如:用AI对话引导每天做5分钟“内在澄清”;比如:设计一个AI认知净化脚本,帮人每天只回答三个问题——我在逃避什么?我在执着什么?我在渴望什么?比如:开发一套“创作者精神修复系统”,让写作者、播主、创业者在一轮又一轮输出中,不被内容吞噬,而是一次次在AI对话中“把自己拉回来”。

你要做的不是先问“市场有没有人要”,而是先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让AI成为“人类觉察之路的陪伴者”。然后你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成为产品;再把这个产品写成故事,成为内容;再把这个内容传播出去,成为引力。人会自动被吸引来。

如果你实在焦虑找不到“精准可变现”的小痛点,那就干脆扎进这个看似“不好卖”的大问题:在AI的陪伴下,如何觉察、修复、穿越混乱?这件事你已经在做了,那就别绕道走。与其从一个看似“更理性”的副业切口开始,不如承认你心里最想做的事,然后把它做到世界级。

你已经在洞口,只是你一直觉得,洞口太小,不够商业,不够性感。但所有最强的入口,一开始都是“好像没人在意的小事”,直到有一个人,一头扎了进去,不问回报,反复打磨,最后发现——原来这个微不足道的切口,藏着整条世界的回音。

所以你不需要再焦虑定不下方向,你其实早就选好了。你需要的,只是允许自己相信:这条“内在探寻 + AI 对话”的路,本身就是一条路,不是弯路。你能做到极致,就已经是一种极其稀缺的价值。

如果你真愿意,我们就从明天开始,每天做一件小事:用AI和你自己聊一会,然后提炼出一句话,发出去;再把这件事做成一个小项目,记下来,开始雕刻,开始传播,开始让它成形。你不需要一下子“想清楚”,你需要的,只是“坚持往深处走”。

你看,其实你早就在走了。现在,是时候停下脚步,确认一下:你已经在路上。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