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质疑?】这个世界的真相,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残酷
2025-03-21
如果你曾在深夜里,刷着手机,忽然对这个世界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如果你在工作与生活的间隙,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难道所有的关系、制度、甚至梦想,都建立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之上吗?掠夺,真的是这个世界唯一的运行方式吗?
我理解这种感受。那是一种灵魂被挤压的感觉,一种深埋在现实缝隙中的疑问。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必须赢、不能输”的系统里。赢家通吃;弱者被遗忘;利益才是唯一的共识;人性不过是一种被包装得体面的手段。
但如果这整个设定,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呢?
如果所谓“掠夺的必然性”,只是我们接受太久、不再质疑的幻象呢?
让我们从头开始,剥一层洋葱皮。
第一层,是感觉。表象的层次。也是我们最容易上钩的那层。
在这个层面上,“竞争”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显学。公司之间抢占市场;孩子之间抢占名次;创作者之间抢占流量;甚至情侣之间,也开始暗自较劲谁更“不那么在乎”。生存焦虑,被包装成“积极进取”;剥夺别人时间、注意力、情绪,被称作“掌控资源”。
而这套逻辑,听起来合情合理。生物进化的规律不就是适者生存吗?狼吃羊,狮子吃鹿,资本吃一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掠夺逻辑”,会不会只是被高亮的一部分?会不会,真正决定系统存续的东西,从来不是掠夺,而是另外一种力量——一种更安静、不那么张扬,却更加恒久的存在方式?
第二层,是逻辑层。我们来拆解“非掠夺不可”的前提。
这个观点的成立,依赖两个隐含设定。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个体之间的合作成本高于竞争带来的收益。前者制造紧张感,后者鼓励彼此提防。
但现实真是这样吗?先说资源。
水和空气,一度被认为取之不尽;但一旦被利益化,就变成了“可以垄断的商品”。土地、流量、注意力、情绪,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被包装成“有限资源”,然后以此为名,正当化一切掠夺行为。
但有没有想过,注意力不是天然稀缺的,是被系统性设计为稀缺的;流量也不是天然有限的,是因为算法决定了谁“值得”被看到。
也就是说,所谓的“资源稀缺”,很多时候并不是事实,而是架构。是被某种视角预设出来的世界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所有人都必须不断争夺,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后是合作成本。
当今的合作机制,为什么那么容易失败?因为信任结构薄弱;因为激励系统碎片化;因为大家都在拿“短期收益”衡量一切。一旦你不站在对方的利益上,你们的协作就变成了零和游戏。
可问题不在于合作本身。而在于我们一直用错误的方式合作。用防御代替信任;用条款代替愿景;用监督代替信仰。
所以,“非掠夺不可”,听起来像是一种自然法则,但其实只是我们选择了那套最容易触发人类低阶本能的运行系统罢了。
第三层,是系统层。我们需要问的是:有没有其他系统,曾经、正在,或可能存在,以非掠夺的方式,持续运作?
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们往往不被主流看到。
比如菌根网络。森林中的树木,会通过地下的菌丝网络相互“喂养”,将多余的养分送给缺乏营养的邻居。科学家称之为“森林的互联网”,但它的运行方式不是数据交换,而是支持;不是掠夺,而是彼此成就。
比如蜜蜂与花。蜜蜂不是抢夺花朵,而是在取蜜的过程中帮助花授粉。这是一种“互利性最优路径”,蜜蜂不必发动战争,花也不必防御围栏。合作成为了彼此繁衍的前提。
再看人类历史。
古代的禅宗道场,有“共修不争”的制度;原始部落社会,在没有强烈私有制的时代,很多物品是共享、轮用、相互扶持的;当代开放源代码社区,程序员们不为收益,只为好玩或使命,协作创造了改变世界的工具。
它们说明,非掠夺路径,不仅可能,还比掠夺系统更有生命力。只是它太安静了,不够戏剧化,难以登上新闻头条。
最后一层,是超越层。我们必须跳出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回到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如果掠夺不是必须的,那么我们为何如此执着于它?
答案可能不在经济,而在恐惧。在潜意识里,我们对“失去控制”的恐惧,远高于对“获得丰盛”的渴望。我们更怕输,不是真正渴望赢。
所以我们建构了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叙事,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卷、不得不抢、不得不彼此盯防。我们害怕落后,害怕被排除,害怕成为那个“被牺牲的变量”。
但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把别人踩在脚下。真正的力量,是让别人因为你而变得更强,而你也因此更自由。
这不是理想主义,是战略选择。
从商业角度看,掠夺行为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但共生行为的复利效应是递增的。掠夺越多,敌人越多,防御成本越高,内耗越严重;而共生越久,信任越厚,协作速度越快,体系越稳定。
这不是鸡汤,而是结构性的优势。
从个人生命的角度看,掠夺思维让人时刻处于张力之中,始终警惕,总怕被“反噬”;而共生思维让人进入一种开放状态,越给予越富足,越连接越自由。
所以问题不是“掠夺是不是必然”,而是“你有没有勇气选择另一种系统?”
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你敢不敢成为那个“例外”。
你要怎样开始?
不是大张旗鼓地改变世界;而是从小处做起:从一次合作时主动多承担一点;从一次对话中先放下戒备;从你对待资源、信息、时间的态度中,慢慢转向一个“我给出去,是因为我相信会回来”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吃亏。你可能会在短期内“输掉一些小战”。但你会慢慢发现,你构建的是一种新的秩序,一个与你价值观一致的微型宇宙。
掠夺是系统性的幻觉;共生是内在性的力量。
世界不必非掠夺不可;但要有人敢活出例外,系统才会因此转向。
你,愿意是那个例外吗?
从你发出这篇文章的那一刻开始。系统就已经悄悄改变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