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模仿聪明人】你以为他们靠智慧致富,其实他们只是拥有了不被你看见的那部分底牌
2025-03-21
故事:2023.01.25接了一个单子,总价格13万。工期20天。纯利润5万。我 什么活都没干,全部转包。 成本A(三维漫游费,6万,这孩子坑我了,个人感觉顶多4万5,不过我急用,没辙) 成本B PPT 费用 6000 成本C 油费+打点小鬼2条中华, 2000(TMD,小鬼也没帮忙,好处是没捣乱,算是勉强到我的预期。) 成本D中间人牵线费(个人感觉6666-8888,目前还没定好) 我什么都没干,是不是感觉特别轻松? ABC的费用,客户没有一分预付的情况下,我提前垫付。要是客户不付款,我血本无归。要是前年,我还是技术狗的时候,我不敢垫付。怕赔本,那是我的血汗钱。现在我不怕了,因为我有了100的存款,无所谓这点损失。这样户特别高兴,感觉我是讲究人。
——————————————————————————————————————
最新消息,客户定金已经打过来了,黑色幽默的是,我的活早已经干完了。
拆解:
有句话听起来很真,也很危险——“发大财靠的是脑子、眼光和机遇。”听起来像是智者的点拨,实则可能是一种新的偏见,一种被包裹得更体面、更光鲜、更看起来“有逻辑”的精英叙事。
我们慢慢聊。
你有没有发现,这种说法几乎默认了一种静默前提:财富是一种靠“聪明”的人才能拥有的东西;而你如果还没赚到钱,很可能是你不够聪明、不够有远见、不懂得捕捉机会。它听起来似乎没错,毕竟谁不承认认知差决定贫富差呢?可正是这种“听起来没错”的话语,最容易在你内心种下一个危险的念头——你是穷人,是因为你不够好。
我们先撕开第一层表象。
如果智慧真的决定财富,那么请你想一想,工地上的包工头和建筑工人,谁更辛苦?谁更“知道怎么干”?又是谁最后掌握了利润?再比如,某个上市公司老板和底下某位技术大拿,谁更懂产品?谁在一线?谁的工资高?谁坐着分红?你说财富来自智慧,可到底是哪种智慧?是系统智慧、资本智慧、关系智慧,还是情绪智慧、道德智慧、洞察智慧?我们用“智慧”这个词时,其实是在做一个巨大的简化。我们把一整座复杂的结构,压缩成了一个词,这个词一旦说出口,听众就会自动进入自我质疑模式:“我是不是还不够聪明?”可是,聪明不是结果的解释,它往往只是结果的包装。
再走近一点,看看逻辑的第二个裂口。
如果你认真追踪那些所谓“靠智慧发大财”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财富路径从来不是“做对了一件事”,而是“搭对了一张牌桌”。他们能用脑子玩游戏,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进得了那个游戏厅。你在玩五毛一把的掼蛋,他们早就在德州扑克桌上加注了。他们敢于“高瞻远瞩”,是因为他们后背有人;他们能接受失败反复试错,是因为失败不会致命;他们能说“拼体力没前途”,是因为他们的体力不值钱——但别忘了,这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他的体力就是唯一的资本,他无法下场“投资认知”,因为认知课程的价格已经超过他一天的生活费。
聪明,是一种奢侈品,先富人买得起。
这个世界并不反对你用智慧致富,它只是默许了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智慧可以流转的舞台,而有些人却只能用劳作勉强糊口。更重要的是,有些所谓的“智慧”,根本就不是智慧,而是一种视野、结构、平台、关系的总和,是你站在什么高度,用什么语言与谁对话之后,才能启动的复利回路。而这些,并不是靠“努力学习塔木德”“多动脑筋”就能拥有的。
也就是说,所谓靠脑子致富,不过是一种结果倒推的叙述。
它看似在教你“向上走”,实则是在掩盖一个真实:致富不是因你变聪明了,而是因为你进入了有权使用“聪明”的场域。你以为你是在向上爬,其实你在试图靠分析一个苹果的品种、成熟度和糖分,来预测苹果树在哪棵山上。这条路,本身就有偏差。
让我们进入更深的剖面。
财富,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努力的奖励”,它是系统性资源在你身上形成涌现效应的表现。你以为你靠思维发了财,实则你靠的是时间的红利、地理的资源、政策的缝隙、认知的差分、网络的联结、身份的跃迁,而这些东西,恰恰不是你“靠脑子”就能主动选择和获得的。真正的“致富核心”,不是勤劳,也不是聪明,而是能不能进入那个资源涌流的系统。
这才是底层真相。
如果你真的想破局,请先停下“我该变聪明”的内卷冲动,而是开始问另一个问题:我该如何穿越系统边界?
是的,不是改变系统,而是穿越它。不是卷进更精致的思维操练,而是踏上一次维度跃迁的行动。别再把自己想成一个失败的创业者,或者不够聪明的个体;你应该先成为一个对世界结构足够敏感的“系统观察者”。
观察者,有一个最关键的能力,不是“学更多”,而是“选对位置”。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我努力读完塔木德就能逆袭”;真正的路径也许是,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流动方式,然后选对一个微小的缝隙,把自己放进去。那个缝隙,不一定需要最高智商,也许只是一个足够真实、足够细微、足够被忽略的场域。例如,别人都在卷副业写书,你去做AI写书的自动化工具;别人都在研究抖音算法,你去研究如何为60岁老人在拼多多上教他们用图文卖货。这种看起来“低级”的事,往往才藏着系统没有看见的边角光。而你不需要最聪明,你只需要不走寻常路。
别再幻想“聪明致富”,那个路牌已经被踩烂了。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致富的最底层机制,真的是智慧吗?
不,是流动性。
不是你的思维有多聪明,而是你的位置是否足够“流通”;不是你有多少知识,而是你是否站在信息和价值流的交汇点。财富,本质上是一个流通逻辑:资源从高密度区流向低密度区,从封闭区流向开放区,从僵死系统流向弹性系统。从来没有人靠“想通”就富起来,富起来的,都是那些能把自己变成“价值中转站”的人。无论是淘宝第一批分销商,还是短视频爆发初期的搬运工,亦或是AI刚起步时的提示词调教员,他们都不是最聪明的,但他们都处在流动性最强的节点上。
所以,别再卷思维模型了,你已经知道得够多了。
下一步,是找到那个还没人盯上的水口,然后沉进去。流动起来,不是深思,而是轻行;不是再学十本书,而是去做第一件别人不愿做的小事;不是再分析逻辑链条,而是亲手种一颗“可以长出流动”的种子。
这才是最底层的财富秘诀。
不是聪明,不是勤奋,而是结构上的突破。而结构,不在书里,在路上。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