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盲目努力了】打碎“阶层靠认知跃迁”的幻觉,真正的破局从这开始
2025-03-21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吊诡的事?
当你越来越努力地“学习认知差”,越来越执着于“打破圈层”,越来越精准地相信“提升思维就能翻身”,反而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在水泥地里栽树,风来不了,根扎不下。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穷,是因为你不懂思维方式;你不富,是因为你没有高认知;你努力没结果,是因为你还在低阶层打转。但你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为什么你听了几十个商业大咖的演讲,读了无数篇“富人思维”文章,学了系统思维、第一性原理、纳瓦尔宝典,却依然挣不到那个看起来很近的十万块?
你甚至在某个深夜问自己:是不是这套“认知差决定阶层”的说法,本身就是个新的骗局?
我们来慢慢拆这层幻觉。不是要否定认知差的意义,而是要看清这套逻辑背后的遮蔽。
这类观点的第一层前提是,人的命运由认知决定。听起来很励志,也很理性。好像只要我阅读更多,行动更快,认识更多厉害的人,就能从穷人跳跃为富人。听上去没毛病,对吧?
但如果你仔细想,会发现它其实藏着一个悄悄的偷换:它把“结果”变成了“原因”。
那些已经在上层的富人,他们确实思维方式不同,但不是因为他们思维方式不同才变富,而是因为他们拥有资源、时间、安全感、社会资本,才有了余裕去构建这种思维方式。
换句话说,他们的思维,不是“穷人逆袭的通道”,而是“富人守成的护城河”。
你可以模仿,但模仿不出那个底层逻辑。就像你学了巴菲特的投资逻辑,但你没有那个八岁被带进纽交所的童年;你理解了任正非的系统布局,但你没有那个从底层干到顶层的时间积累。你掌握了表层结构,却没进入那个生态系统。
所以第一道盲点在于:你被“认知差”这个词,过度理性地引诱进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构。它把“努力变好”包装成了“只要认知到位就能跃迁”,却对社会结构的固化逻辑讳莫如深。
它其实隐含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新自由主义叙事:一切靠个人努力,只要你思维到位,一切都能翻盘。
这套逻辑的第二个问题,是它不断制造“认知焦虑”。
当你开始相信“你之所以穷是因为思维不够高级”,你就开始了无休止的输入:学习ChatGPT,学习增长黑客,学习中台系统,学习商业模型,学习每一个“可能让你跃迁的工具”。
你以为自己在爬升,其实你在原地打转。你开始不敢放松,不敢停顿,不敢休息,哪怕你在冥想的时候,也在想着怎么提高注意力边际效能。你不是在自由地思考,而是在系统性自我惩罚。
认知焦虑,本质是“穷人的幻觉自救”。
一旦你接受了“穷是因为思维差”,你就把一切失败的责任都背在自己身上;你会开始责怪自己不够聪明,不够理性,不够执行力强;你会开始陷入“自我优化成瘾”,却从不敢抬头看看,是不是整个棋盘都已经不适合你这个棋子。
这套思维的第三重盲区,是对“系统性力量”的忽视。
很多时候你不成功,不是因为你认知不够,而是系统在排斥你。比如你来自农村家庭,从小没接受过优质教育;你父母没法给你提供一个安稳的心理底座;你所在城市没有高质量资源;你说的话,做的事,没有人能看见。
这些因素不是靠阅读能补的,不是靠反复内观就能穿越的,它们需要你进入一个真正的支持系统,一个让你不被耗尽、不被羞耻感吞噬、不被低效孤立的现实载体。
而“认知决定一切”的论调,最大的错,在于它用个体主义遮蔽了系统性不公。它让你相信:你之所以还在挣扎,是因为你认知还差五分;而不是你正在对抗一套内卷型结构,一套反中产托底的制度惯性,一套正在不断吞噬普通人安全感的超稳定系统。
它没有说的是:在一块流动性越来越低的土壤上,努力并不会自然生根,它可能只是自我燃烧。
你被鼓励去改变自己,但没有人告诉你,如果系统本身不发生改变,你的努力就像在空中盖楼,没根,没结构,没办法长成森林。
当然,这并不是让你放弃行动。不是说你不用学习,不用突破,不用优化认知。问题是,你得知道你在哪个维度上行动才是真正有用的。
你要先从幻觉中出来。认知差不是阶层跃迁的主因,它顶多是一个副产品;不是你认知上去了,就能脱贫致富,而是你进入了新的关系网络、新的资源接口、新的场域结构,认知才开始发酵。
要让认知起作用,你得接入一个真实的系统。你得找到一个能支持你失败的环境;一个能接纳你笨拙的社群;一个能在你还没有输出之前,就让你感到自己被看见的土壤。
这可能是一群人,一份工作,一个具体项目,一场扎实的合作,而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论工具包。
真正的跃迁从来不是“想明白”开始,而是“被允许做笨事”开始。
你真正要做的,也许不是认知跃迁,而是生活结构的改写。不是变聪明,而是变得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人,才敢试错;敢试错的人,才有机会让认知产生复利;认知有了落地的载体,才可能反过来拉你向上。
所以,当你再看到“你要改变思维方式”的时候,不妨慢一点,问一句:这句话说给谁听的?它背后的结构是不是在转移问题的焦点?是不是在让穷人永远只关注自己,而不去挑战系统?
或许,真正的破局,从看清幻觉开始。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