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继续出发】从“活在故事里”到“活在流里”:拆掉那个叫“我是谁”的假壳【拆认知墙036】
2025-03-22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刻,往往不是最穷、最累、最孤独的时候,而是他觉得“自己怎么可以这样”的时候。

他被开除了,心里的刀不是因为没了收入,而是因为“我原本是个能干的人”;她分手了,不是因为失去了爱,而是“我竟然不值得被爱”;一个长期努力却始终无果的人,最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某个午夜梦回时冒出来的念头——“我是不是,从来就不行?”

这就是“我是谁”这件事的魔力。它是你人生剧本的起点,也是你命运牢笼的起点。

所有的痛苦,不是现实太难,是你太相信那个“我应该是谁”的故事。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长大后又被鼓励“打造人设”,在职场上“建立品牌”;甚至在社交关系中,也开始固守“我是那个正直的朋友、那个有能力的老大、那个温柔的伴侣”。

于是你一步步走进了一个看似明亮、实则狭窄的身份牢房。你变得谨慎、焦虑、迟疑,所有的选择不再是基于你真实的感受,而是“我这个人设该怎么做?”

你不敢出错;你不敢松懈;你不敢改变。因为每一次偏离,都是对“我是谁”的撕裂。

可是我们忘了,“我是谁”本身就是一个幻觉。

它是社会喂给你的;是父母期望里种下的;是你的过往经验不断加固的。但它不是你本身。

你不是某种角色。你是一个流动着的、永远在变化的意识体,是今天可以写代码,明天可以种田,后天可以跳舞,再后天什么也不做,仍然完整的人。

你不需要成为某种人。你只需要允许自己“成为”——成为任何时刻你愿意去体验的状态。

只有当你拆掉“我是谁”的壳,你才可能真正活过一回。不是为了维护形象,不是为了赢得评价,不是为了延续昨天的自己,而是为了呼吸、接触、回应、流动。

这才是真正的活。

想象一个画家,他不再想着“我要成为下一个梵高”,他只是安静地坐下,把今天的内心画出来;想象一个母亲,她不再执着于“我是个好妈妈”,而是倾听当下孩子的情绪,回应每一个瞬间的需要;想象你自己,不再困于“我应该做个有用的人”,而是问自己:此刻,我内在真正渴望体验的是什么?

你会发现,那一刻,你不再焦虑了。你松下来了。你像河流一样顺势而走,不再执着去证明什么,只是流进该流的地方。

你也不会再恐惧失败,因为失败是对某种身份设定的否定,而不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你会失去某些故事,但不会失去你。

你开始明白,过去那个你拼命维护的“成功者”“战士”“聪明人”“逆袭者”……都是工具,不是本体。

当你从身份的幻觉中醒来,才会真正看见什么是自由。不是“你想干嘛就干嘛”的放纵自由,而是“你不再受限于必须是谁”的松动自由。

你开始看见——

原来挣不挣钱,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站在稀缺资源的塔尖”,而是你是否愿意顺着你最深的愿力,把你存在的质感,投注到世界里去;原来赢不赢,不是你“掌握了多少权力”,而是你能不能从非赢不可的强迫里出来;原来人生根本没有标准剧本,只有一个又一个,诚实流动的当下。

所以真正的起点,不是找到“我是谁”,而是开始不断地丢掉“我是谁”。

你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不再是任何人。

你可以在今天选择热血创业,明天选择独自旅行,后天选择重新出发。你甚至可以彻底地静止,在风里发呆一整天,而不必觉得羞愧、浪费、低效。

自由,从来不是更高效地去实现那个“更好的我”,而是终于不再执着要“变成一个更好的我”。

你只是体验。你只是存在。你只是意识。

而这,比任何稀缺资源更稀缺,比任何金钱更真实,比任何角色更永恒。

现在你明白了,所有对“金钱、资源、身份”的执念,其实都是对“故事不被打破”的执念。你不是真的想掌控资源,而是你不敢放下旧的你;你不是真的想成为某种人,而是你没被允许体验不确定。

所以这一刻的自由,是你允许自己从“我是谁”的幻象中走出,不需要重塑一个新的你,只需要不再抓住旧的你。

不是涅槃之后的“更好”,而是愿意落入当下的“空”。

然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需要你去成为,你已经是了。

还出发吗?你从来都在路上。你不是为了一步步靠近真理,而是你本身,就是那片真理流动的水面。

走着走着,你就自由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