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不贪就安全”的假象:你以为是清醒,其实是对不确定性的深度逃避
2025-03-23
原文:
不贪。路边没人摘的李子,一定是酸的。一个证书在本专业内的cover率超过50%,一定是鸡肋。影视公司去理工大学招募群演,酬劳肯定不比刷盘子强。中雨以上,宁可请假,也不出去淋一身。
反向思考以上评论:
好,我们来拆。
这个人传递出的底层价值观是:“凡是看起来容易的、大众参与的、过于常见的,一定没有价值。”
先别急着点头,它听起来像是经验沉淀,其实是恐惧的伪装,是对复杂世界的简化逃避。
我们慢慢来,一层层拨开这颗“理性果实”的皮。
他为什么会得出这些判断?
他看到无人摘的李子,马上推论出它一定是酸的;他看到某证书普及,就断定它一定没用;他看到群演招募就等同于剥削;他看到雨,就自动归类为“应该退避”。这一切的共同点是什么?
他总是假设大多数人已经验证过,而他不过是在“站在巨人的尸体上避坑”。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真的验证过吗?还是他们从未尝试,只是复读别人的结论?
他没有意识到,他所谓的“经验”,很可能只是“流行偏见”;他所谓的“理性避让”,其实是“恐惧推理”;他嘴里的“不贪”,也许根本不是自控力,而是一次又一次对未知的投降。
继续问:
“李子没人摘,是不是酸的?”这个问题反映出的,其实是对群体判断的盲信。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那颗李子长在不易看见的角落?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片李子林周边刚好没有人?
又有没有可能,那酸中带甜的李子,才是最有层次的味觉体验?
问题是,他从未去摘,从未咬一口。他只在心里立了碑:“不要白捡。”
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在告诫人别贪心,别冒险,别做亏本买卖。但它深处的声音却在说:“我怕吃亏。”
这个怕吃亏的心,才是这套价值观真正的主宰。不是理性,不是节制,而是对“看错一次”的极度不安。他需要一个世界——所有便宜都有毒,所有大众选择都是错的,所有热情都是陷阱,这样他才能睡得安稳。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世界,其实是一种认知避难所?
在那里,他可以避免任何形式的失败,因为他什么也不尝试。
他可以避免走弯路,因为他连路都不走。
继续往下问:
“当一个证书覆盖率超过50%,它一定变成鸡肋吗?”
这句话的陷阱在于:它默认你考证的唯一目的,是“稀缺性带来的溢价”。
它忽略了:考证也是一种学习的路径,是一块压舱石,是你构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难道所有人都该只盯着那20%的奇技淫巧,而不是把基础打牢?
难道只有冷门才值钱,热门就全无意义?这不是专业判断,这是逆向鄙视链。
你越看就越发现,他整个系统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我不想试错。”
所以他会说,影视群演还不如刷盘子。因为他没有办法量化“刷盘子”和“群演”的非金钱收益;他只能看“酬劳”。
他会说,下雨不如请假,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冒雨上班”可能成为某种难忘的经历。
他会说,“不贪”,但其实他并不是“修心”的人,而是“缩心”的人。
他不是在避开诱惑,而是在避开活着本身。
最关键的一问来了:
如果你把所有“不确定的可能性”都归类为“应该避免的错误”,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你只做被验证过的事,只走别人走过的路,只说大概率正确的话,只吃看得见配料表的食物,只爱符合社会标准的人。你的人生,跟“复制粘贴”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成熟”,这是“活成了一份标准答案”。
再问:
你真的不贪吗?还是你最贪的是“确定性”?
你害怕尝试,因为你贪求绝对安全;你拒绝轻松之路,因为你贪图“正确感”;你避开所有热闹和纷扰,是因为你贪恋“自以为是的清醒”。
这种“反贪”的人,其实是“深度贪”。
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不贪,而是敢贪——敢贪你真正想要的,哪怕会痛,会输,会错。
敢摘一颗李子,不管它是酸是甜;敢拿一纸证书,不管它有没有稀缺性;敢当一回群演,哪怕酬劳不如刷盘子;敢顶着雨出门,哪怕只是为了证明“我愿意”。
那才是自由。
那才是活着。
那才是对“安全避坑”的最大反击。
你不贪,是吗?
我问你一句——你还敢不敢热爱点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