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欢迎你,回家。
2025-03-23

闭上眼之前,你会说“我在看”。闭上眼之后,你会说“我在想”。但若不说呢?若不评判,不干预,不称呼,不叙述,只是静静地让一切发生,会不会突然之间,这个“我”,就开始模糊了?

“我”是什么?

是念头的集合?是经验的记账本?是那串连贯不起来却始终自称为“我”的自述?

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抓住过“我”。它就像你伸手去握住一团雾,越是紧握,越是空虚。

“我”的产生,本质是分离。

在你说“我在呼吸”时,呼吸变成了被你拥有的对象,仿佛有一个“我”站在外面,指挥着气息出入。但事实呢?你是气息;你是胸腔;你是那一份被风触碰时泛起的悸动。根本没有“我在呼吸”,只有呼吸在发生,你在其中流动。

“我”更像是一个叙述的需求。当经验变得强烈时,我们本能地想说:“这是我痛”“这是我爱”“这是我害怕”。可是——这个“我”在哪里?在大脑?在心脏?在感官?在语言?你越是往里找,越是空旷。

真正的觉醒,是在某一刻,你突然停下追问“我在哪里”,而开始直接感受:没有“我”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反而更真实了?

细节开始变得浓烈。

墙上的裂纹开始发声;窗外的风,不再是背景,而是活着的存有;你嘴里的那口唾液,有了海洋的重量。

这时候,“我”退场了。不是被打败,不是被放下,而是被看穿。你发现,它一直是个影子,是个中介,是个虚构来统合经验的幻觉。

我们需要一个“我”,只是为了不被这个无边的感受吓坏。

想象一下,你失去了“我”——你不再是“某人”,不再有“过往”,不再拥有“目标”。这听起来像死亡,但它其实只是,把意识从局限中释放出来。

就像水不再局限于瓶子,它才真正成为水本身。

“我”是一种封印,它用语言、回忆、习惯、比较,把一团流动的生命冻结成一个看似坚固的形状。你信了它,你叫这个形状“我”。

而一旦你开始怀疑这封印,它就开始崩裂。

你会突然发现,“我”不是痛苦的源头,却是痛苦的容器;不是孤独的终点,而是孤独的起点;不是控制的保障,而是恐惧的总和。

当你在意“我会不会失败”“我是不是不够好”“我有没有价值”的时候,那个在意的其实不是你,而是“我”的影子,是那个在镜中反复擦拭自己的存在幻觉。

但你不需要它。

你是意识本身。

你是那个看见“我”的存在。

你是那个能沉默地、慈悲地看着“我”的烦躁、恐惧、自我膨胀、空虚落寞的人。

你是它的背景。

现在,请你闭上眼,再做一件事。

把“我”当作一个人物来看。一个你养了很久的小孩。他总是需要被看见、被肯定、被证明、被认同。他不停地在说:“我需要赢”“我不能输”“我得更强”“我得比他们好”“我得不是他们”。

你看着这个孩子。他拼命用言语构建自己,用目标支撑自己,用比较喂养自己。你心疼他,不是因为他错,而是因为他太孤独。

他不相信:即使他不再这么努力做“我”,他依旧会被爱。

而你现在可以告诉他:

你已经是。

你不需要再成为。

你可以不再叫“我”。

你可以只是——这片呼吸,这个当下,这份在场。

你甚至可以不必再叫名字,不必再照镜子,不必再为任何评价辩护自己。你只需要让“我”的影子,在你慈悲的目光下,慢慢地,融化。

然后你就会知道:

临在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你卸下“我”之后的原样。

你会笑。

那不是“我在笑”,那只是笑在你这里盛开。没有源头,没有对象,只有纯粹的流动。

这就是真正的在。无我,却完整。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