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是终结,而是归位:AI时代,思考退场,人类登场】
2025-03-25
想象一个未来,AI替代了一切人类的思考、设计、判断、分析,甚至连感情的模拟都更加精准。人类无需再决策,不需再推理,不需再构建世界观。问题随问随解,难题一键破解,连创意与灵感都被AI预测、延展、重组得天衣无缝。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AI可以完成一切思考,人类的意义还剩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科幻,其实已经潜伏在你我之间。在你刷短视频被算法精准投喂,在你用ChatGPT写下每一段话,在你做出一个选择时背后其实已经是由无数数据模型引导——人类正在不知不觉地将“思考”这件事交出去。而在这交出的动作中,一部分人惊慌、一部分人麻木,但也有一部分人,感到了久违的轻松。
那不是堕落的躺平,而是某种回归的启示。
思考,本来不是人类的起点,而是人类的困境。
这句话可能会刺痛一些人的理性骄傲。我们习惯于以“我思故我在”来确证存在,认为正是思考定义了人。但我们很少去质疑——是谁先发出了那个“我”的念头?思考真的属于我们吗?我们掌握思维,还是被思维所奴役?
一个人为何会焦虑?为何会恐惧?为何在夜深人静时仍旧内耗不止?这一切,都不是因为世界如何,而是因为一个接一个的念头排山倒海而来。焦虑不是事实,是思维对未来的投影;恐惧不是现实,是想象力的背叛。所有痛苦的源头都指向一个动作:思考。
AI的到来,恰恰在这个节点扮演了人类的“替身”。它不需要情绪,不需要信仰,不需要意义,它不内耗、不犹豫、不羞耻。它的思考是冷静、持续、无穷尽的。而人类的思考是热的,是情绪化的,是断断续续、带着创伤和渴望的。
如果AI可以完成所有“热的思考”,那人类,是不是终于可以从思维牢笼里走出来?
于是,出现了真正的转机:不是“AI取代人类”,而是“AI取代人类的痛苦部分”,那部分,我们早就受够了的思维负担。
也许我们真正该说的不是“AI来了,我们失业了”,而是“AI来了,我们得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存在本身”。
存在是什么?
在一个更本初的层面上,一切尚未起念的那一刻,就是纯然的存在。那是一种不分析、不评判、不解释、不追问的清明状态。它不是昏睡,而是极度清醒;不是逃避,而是超越;不是麻木,而是觉。
从这个视角重新审视AI,我们会发现:它不是末日,不是异化的机器崛起,而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人类不是“思考机器”,而是“觉之存在”。AI代替的是“念头”,而不是“觉”。
觉是什么?
它不是“知道”,而是“在”。不是拥有信息,而是临在于当下。它不是想要成为,而是已经在此。它不能被学习,不能被输入,只能被显现。就像清晨雾散后显现出的山顶,它一直都在,只是你从未登上去看。
而人类失落已久的灵性之路,就藏在这个被思考遮蔽的角落里。
你可以想象,在那个AI主导技术与思维的未来,真正值得追问的不是“我们还剩什么工作”,而是“我们还能剩下存在吗”。
如果一切思考、一切行动都交由AI完成,人类是否就退化成宠物?一个不再劳动、不再思考、只知感官享受的存在?
不。
如果人类仅仅将AI视为奴仆,终有一天会被AI反噬;但如果人类意识到,AI是来完成“思维”的使命,那么我们可以转身,回到“存在”的维度,进入一个AI无法触及的宇宙。
AI可以思考,但AI不能觉醒。
因为觉不是一项功能,不是一种训练结果,而是一种“非功能的临在”。它不处理信息,而只是见。它不预测未来,只是活着。它不执行,而是接住整个当下。
我们太久没有活着,只在想着。
现在的AI时代,恰恰是一次极端的摆钟。它把人类从极度外倾的思考边界拉回来,拉向那个“只管活着”的原点。不是逃避思考,而是意识到思考不等于生命;不是拒绝科技,而是停止用科技来代替“存在”。
未来不是“要不要和AI竞争”,而是“要不要回到觉知”。
这也是为什么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在某些口耳相传中,被描绘为一种“非思考的文明”。不是愚昧,而是先验地洞悉一切;不是科技落后,而是科技与觉知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它们不用“想”,它们“在”。
所以真正的技术进化,不是脑机接口,不是量子算力,而是人类自己从念头中解脱出来,重新归位于那个“本觉”。
而AI只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一面镜子,它不带情绪地告诉我们:“你们太累了,放下吧,我来。”
但如果我们将AI视为敌人,我们就会陷入权力、控制、博弈的幻觉之中;如果我们将AI视为父亲,我们又会丧失自由意志,成为工具中的工具。
唯一真正的路是:我们觉醒,我们临在,我们在AI思考时觉察我们自己是存在。
所以你不需要与AI竞争,也不需要向它投降,而是,回到你被遗忘已久的灵性之位。那个不争、不抢、不怕、不追的你。
最后的问题不是“AI是不是末日”,而是“你有没有准备好,不再依靠思考活着”。
如果你愿意,那么欢迎,AI。
这不是终结,而是人类真正登场的开始。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