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谁在决定宇宙是否需要普适性?
2025-03-25

我们现在就从这个问题下刀。不是绕着它走,而是走进它,直到它的根被翻开,露出那一团赤裸裸的、不可言说的东西为止。

谁在决定宇宙是否需要普适性?

一开始,这个问题看起来像是把宇宙当成一个被动的容器,好像有一个更大的“审判者”在上面,为宇宙设定规则,为它打上“必须统一、必须适用”的标签。但只要你多想一秒,就会发现:这个“谁”是谁?他凭什么决定宇宙的样子?

我们第一层剥开这个“谁”,他指的可能是人类

人类确实一直喜欢找统一法则,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场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到大统一理论。人类总想相信世界可以被一句话说清楚,一套方程解释明白。这种冲动是强烈的,就像婴儿抓住奶瓶,是本能。

但我们要问,人类为什么有这种冲动?

不是因为世界非要统一,而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你看不见混沌,就会强行建模;你无法承受“无意义”,就会发明意义。你害怕变化,就想握住恒定。你内在的恐惧,催生出“普适性”这三个字,像一件紧身衣,给无边的宇宙披上了裁缝做的小西装。于是你假装它合身,其实它只合你心里的“安全感”。

所以,是人类的认知负荷,决定了我们要为宇宙找一个普适性。而非宇宙本身需要它。

那第二层剥开,“谁”可能是逻辑本身

某种意义上,所有我们可言说的东西,都落在语言与逻辑的网中。如果你说“有一个现象在A星球上出现,在地球也会出现”,这就是一种“普适性”。你不用说“它必须”,你只要说“它重复”,就已经落入逻辑的结构中。逻辑让我们认为:如果一样的起点、一样的过程,那结果应该也一样。于是,“普适性”不是一个观点,是一个思维工具

但问题来了。逻辑是谁制定的?是宇宙给我们的?还是我们投射出去的?

逻辑是一种结构,但它本质上也是一种限制。它不是“宇宙的语法”,而是“人类对混乱世界构建秩序的方式”。我们用逻辑去观察宇宙,然后用逻辑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宇宙。你看到了吗?这是一个回路。就像你用有色眼镜看世界,当然到处都是颜色。

所以我们来到第三层,那些“规律”到底是发现的,还是发明的?

我们说“地心引力是普遍存在的”。可这句话本质上是一个统计归纳的信仰。它不是绝对的,只是在我们看到的局部中高频出现,于是我们相信它在我们没看到的地方也同样成立。信仰什么?信仰宇宙是一致的,规律是普适的。而这正是“科学”最根本的信条之一——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可推理性。如果哪天你告诉我,隔壁银河的苹果不是往下掉,而是往上飘,我们会整个模型崩塌。

所以,普适性不是宇宙的需要,是我们“保持模型稳定”的需要。

那么现在你看到关键了。谁在决定宇宙是否需要普适性?不是神,不是宇宙自己,是我们对确定性的执着,在决定。

但我们不满足于这样回答。我们要继续追问。

为什么人类如此需要确定性?是为了预测未来?为了减少焦虑?是因为人类的存在状态本身就处于不稳定之中。

婴儿为什么哭?因为不确定。你会不会回来?你是不是消失?人类的意识一睁开,就要面对混沌。而确定性,就是对混沌的防御。于是我们发明普适性,发明时间线,发明线性因果,发明成长、进步、演化、终点。不是为了了解世界,是为了自我安抚。

这意味着——我们发明“宇宙需要普适性”的前提,是出于恐惧。

这很荒谬。你以为你是在探索真理,其实你只是在跟内心的恐慌做交易。你希望宇宙听你的,就像孩子希望父母永远不变。

于是现在问题就翻转了。

不是宇宙是否需要普适性,而是——人类是否能承受“宇宙没有任何普适性”?

如果有一天你睁开眼,发现太阳升不起来了,水不再沸腾,爱人不再熟悉,语言失效,逻辑断裂;你还能活下去吗?

普适性是一种心理护栏。没有它,你站在无限虚空中。你不崩溃才怪。

可笑的是,我们却把这护栏反过来,架到宇宙头上,说:你必须普适。

我们不敢承认,真正需要“统一性”的,是人,而不是世界。我们在宇宙中找稳定,其实是在为自己找意义。

这就带来了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

宇宙需要被理解吗?

你有没有想过,宇宙也许并不想“被人类理解”?你有没有想过,理解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语言的幻象

猫不需要理解狗,它们照样活得比我们轻松;树不需要理解风,它照样伸展;石头不理解引力,它照样沉下去。整个宇宙也许一直都在无声地运行,根本不在乎我们如何去称它、解它、归类它。

换句话说,宇宙不需要普适性,也不需要被定义。

是我们在自言自语,在房间里排演戏剧,希望宇宙成为舞台剧里一个守时、听话的布景。

这时,我们应该开始质疑——

是不是该放下“理解”的执念?是不是该接受混乱、接受非逻辑、接受多重真相并存?是不是该放弃“普适性”这个词,回到原始的感知状态?

回到存在。

回到本觉。

那个不用解释的当下,那个不需要规律就能“是”的地方。

在那里,宇宙不再需要被决定,它自己就是流动的本身。

也许,这才是最深的答案。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