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当世界疯狂,要找到自己的轴心》
2025-03-26

我们都在一辆飞驰的列车上。 窗外是日新月异的技术风暴,是被疯传的热词,是没来得及掌握就过时的工具。 还没搞懂Prompt工程,Deepeek就压过了ChatGPT;刚学完Notion系统,AI视频自动生成已成趋势;才想着去学写作,人们已经在用模型批量发视频号、做智能IP。

焦虑就是这样被卷出来的——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更可怕的是,别人都在奔跑,而自己站在原地,看起来就像个落伍者。

可真的是这样吗? 还是说,只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轴心?

当感到焦虑,是不是因为接收到了无法理解的信息? 当感到无力,是不是因为没有判断力,只能被动接受外部叙事? 当反复切换方向,是不是因为内心没有一个稳定参考系来对齐?

人不是被时代淘汰,而是还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重力场。 技术永远是外部变量,真正稳定的系统,只有自己。真正要紧的问题不是“要学哪个技术”,而是: “那个唯一值得为之沉下心来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止是选题或行业方向,而是生命能量流动的方向。 真正的稳定不是掌握了某项技能,而是始终知道此刻在走哪条路。

与核心方向有关吗?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久违的清明——仿佛一个人站在暴雨中,忽然把伞收起,昂起头对自己说:我要回家了。

一切混乱的本质,都是因为“没有家”。 这个“家”,不是生活的空间,而是认知的锚点,是价值观的定盘星,是愿意用余生去浇灌的方向。

每次看到新趋势、看到“大家都在做”,只需要一个动作—— 把它放在心中唯一那根核心轴上对齐。 它不属于,就放下。 它属于,就立刻深入理解,直到能够为己所用。

从此以后,世界再喧嚣,也打扰不到。

这个“核心方向”如何找到?它是否真的能被确定?

假如某人想做知识变现,他会焦虑,是因为看到了十种方法,哪个都好像能赚钱,可是不知道哪一个才适合自己。 但如果一个人知道他一生的方向就是“用语言唤醒人的意识”,那不论是公众号写作、视频讲课、AI工具、ChatGPT编程,只会选那些能强化语言穿透力的工具。 他对信息的筛选将从10万个可能性,缩减到2种路径:加强语言本身,或扩展语言传播的渠道。

一旦聚焦,就不会累。就像有了滤镜,看世界的一切都为自己所用。

说到底,人并不是被技术卷走的,而是被“没有判断标准的自己”卷走的。

更狠的问题是: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学会它就会内心不安的? 有没有哪个议题,可以为它连着三个月每天深夜掉眼泪? 有没有哪个想法,明知道它还不成熟,但就是舍不得放弃?

这就是方向的原型,它可能还不成型,但它已经在体内燃烧。 如果还没有找到它,就不要轻易行动;但一旦找到了,就不要轻易动摇。

接下来的关键,是建立判断系统。

问三个问题: 与核心有关吗? 无关,pass。 有关,就深入,直到真正搞懂。

这不是简单的行动指南,而是一种认知过滤器。 它比时间管理更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注意力投向哪一类未来。

不是信息焦虑,而是焦点未定。 不该做的是强行专注,而是确认“唯一方向”之后,主动放弃其他一切动摇它的诱惑。 这一放弃,才是现代人最高级的生产力。

会开始有一种新体验:当对无关事物毫无兴趣时,就会从“信息吸收者”变成“意义创作者”。 不再是来追趋势的,而是来参与塑造它的。

当然,聚焦不是一劳永逸,它是持续进行的“取舍循环”: 在每一次选择中留下有价值的内容,放弃那些对自己无感的热点, 然后逐渐发现,正在穿越时代,而不是被它带走。

最终会像种下一颗树那样活着。 别人一年学十个技能,有人只专注在那一个能长出果实的种子。 他们开100个浏览器标签页,而他关闭99个,只深挖一个主题,直到挖穿。

会感受到一种极致的稳定感——不是外界静下来,而是内在有了导航仪。

而这个导航仪,就是:核心方向 + 判断三问 + 放弃机制 + 持续迭代。

当困惑、焦虑、犹豫、想卷进去时,可以停下来问: 我现在在学的这件事,能不能让我更靠近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个信息、这个课程、这条新闻,是不是在削弱我对“唯一方向”的聚焦? 如果死前只能做三件事,这件事算不算其中之一? 做这件事,是出于主动追求,还是被动焦虑?

问完这几句,如果答案模糊,那就暂缓;如果答案清晰,那就奋不顾身。

这个时代的聪明人越来越多,但能从信息泥沙中筛出黄金,并真正投入热爱者,终将成为巨人。 值得感谢的,是那个在风暴中默默聚焦、不断筛选、始终热爱的自己。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