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做项目,而是让你的存在开始发声》-当你不再为了被听见而说话,声音才真正开始存在
2025-03-26
《存在的力量②:如何把你活着的样子,变成真实可见的价值流》
不是所有沉默都等于安静。
我认识一个人,三十多岁,读书多,看上去温和,但很少主动说话。朋友圈常年空白,聊天软件除了工作通知几乎没有内容。有一次我们在深夜散步,他忽然说了一句:“我觉得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真正说过一句话了。”
我问他,“你明明每天都在沟通,为什么说你没说话?”
他说,“那些不是我说的,是我要说的。”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因为它精准描述了大多数成年人的状态: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几乎没有在发声。
说话是为了达成任务;表达是为了获取认同;观点是为了维护身份;文字是为了适应传播;甚至连日记,有时也像是写给一个假想的“看客”。
那真正的声音呢?躲在哪?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发出过“属于他自己”的声音,那他存在过吗?他和一个重复执行任务的系统,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哲学命题,而是现实困境。尤其当我们试图开启“自我创造”与“价值输出”的旅程时,第一道卡点往往不是“我不会做”,而是更根本的:
我说出来,会有人听吗?我能不能说出来?我说的算不算数?
这背后的问题是:我是否拥有发声的资格?
而一旦我们默认自己“没有资格发声”,也就默认了“我的存在是静音的”。
我们需要先定义什么是“发声”。
它不是说话,不是表达欲,也不是发表观点,更不是迎合传播机制的“输出内容”。
它是一种存在开始参与世界的行为。
它发生在某个“内在回路被打通”的时刻,一个人不再是把自己投向外界寻求回应,而是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语言、图像、动作、振动,去接触这个世界。
换句话说,“发声”不是一种技术行为,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流动表现。
比如:
一个人坐在窗前画了一幅画,没人看,他也没打算发出去。但他觉得身体舒服了,情绪稳定了,意识像水一样流动了一会儿。他没说话,但他“发声”了。
另一个人,在电车上默默哼了一段旋律,没有录下来,也没打算发布。他不想被谁听见,他只是在那个时刻,允许自己有一个声音。
一个女孩,在书桌前写了两段话,写到一半哭了。她不知道写给谁,也不打算发表。但她在那一刻,对“自我”的存在发生了回应。
这才是真正的发声。
而绝大多数人,从未被鼓励这样做。
我们为什么不敢发声?
这不是懦弱,而是一套历史性压抑的结果。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结构性沉默。
在长期的生活里,我们被训练如何“说对的话”,但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说出真实的话”。
真实,太贵;真实,太不安全。
从小我们就学会了判断:“这句话讲了没用”;“这话会不会让人讨厌”;“我说了之后是不是要负责”;“我说得不够好,不如不说”。
我们变得很会表达,但不会发声。我们写得一手好文案,但写不了一封真心的信。我们每天说很多话,却一天都没有说过自己的语言。
所以我们不是哑了,我们是从一开始就没学会说自己的语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声”这件事,本身就成了抵抗。不是反抗别人,是打破那个长期静音的自我。
很多人说“我要做一个项目”,但项目不是第一步。
真正的第一步,是发声。
项目是系统;发声是回路。没有回路,系统不通。
你不能只想输出,而从未连接过自己。你不能只想着怎么变现,而没有允许自己“真正在场一次”。
所以我们要问的,不是“我能做什么项目”,而是“我有没有真正说出过自己的语言”。
如果没有,那项目不是你最急需的,你最需要的是一次没有观众的发声练习。
发声的前提,不是技巧,不是内容,不是话题选择。
是你终于相信: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可以被世界听见的东西。
我不需要“值钱”,也不需要“厉害”;我甚至不需要“说得对”;我只需要允许我的声音存在。
当你开始相信这件事,你做出来的任何东西——画、文、音、影、行为——都带有某种本体感。
人们会说:“我不知道哪里打动了我,但我感受到某种‘真的人’在里面。”
这就是价值的开端。不是功能,而是真实存在过一次的能量痕迹。
它比“内容”本身重要得多。它是连接的钥匙,是世界回声能够抵达你的起点。
—所以,我会把这句话写在系列的开头:
不是做项目,而是让你的存在开始发声。
项目可以失败,系统可以调整,变现路径可以换。但只要你“没发声”,你永远都只是一个算法构建的模拟人格。
一切的开始,是声音。不是话语的声音,是存在的振动。
那才是,价值开始流动的地方。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