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找“变现方式”了,先找到你的“价值感应点”》-真正的价值,不是被承认,而是你愿不愿意持续流动
2025-03-26
《存在的力量②:如何把你活着的样子,变成真实可见的价值流》
如果一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下最“活着”,那他可能会花很多年,努力在一件根本不属于他的事上,死磕、坚持、焦虑,最后只是越来越远离自己。
我遇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做着一份不讨厌但也不喜欢的工作,下班后看着别人做内容、讲课、创业、拍视频,于是跟风模仿。学运营学拍摄学剪辑,半年之后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根本没这个命?”
但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这个命”,而是你压根就没感受过:什么事让你有“我想继续做下去”的能量感?
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应点”——它不是技能,不是优势,不是他人夸你厉害的部分,而是你身体里某种不需要解释的“动能”。
也许你很难清晰定义它,但它总是藏在你做某件事之后,那种想要继续、不觉得累、甚至隐隐觉得快乐的余韵里。
那种感觉不能靠逻辑推导,它必须经过体验触发。
比如:
一个男孩在视频号拍了七天早餐记录,每天不到十个点赞。别人劝他别拍了,他却说,“其实我没太在意有没有人看,我就是想记录一下我爸做早餐的动作,拍着拍着,我觉得心里挺稳的。”
一个中年人默默帮朋友整理电子资料,做归类、分层、标注。对方说:“你这个文档整得比我还清楚。”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看到混乱的东西整理成秩序,就觉得舒服。”
一个女孩给朋友画了一组手绘图解,没有收费,对方很感动。她说:“我画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后来回看那几个小时,我发现自己是全神贯注的,心里很安静。”
这些事情,不一定能马上带来变现。但它们指向的,是一个人身体里真实的价值流动路径。
如果你找到它,你才有可能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生成系统”。否则,你只是不断用别人的方式,榨干自己。
那“价值感应点”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种身体与意识同时发生的“轻微跃动”。你做某件事时,会产生一种“还想再做一下”的内在倾向。不是为了成果,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觉得舒服。
这种感应非常微弱,它往往被目标、效率、对比、变现焦虑淹没。
你可能在一件事中感受到它,但你对自己说:“这没用”“这不值钱”“这不能养活我”,于是你扼杀它,然后继续去做你根本不愿意重复的那件事。
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对价值就麻了。
你以为你在找赛道,其实你在逃离感受。你以为你在变现,其实你在赔掉最初的自己。
所以,比寻找“变现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回你的价值感应机制。它决定了你还能不能感知“我此刻在流动”。
这种流动,是一切真实创作、真实服务、真实表达的前提。
没有它,你的所有“内容”都是模拟产物,你的所有“项目”都是程序性复读。
我曾试图系统化这个机制,试图用Notion表格归纳出一套“价值感应清单”。但最后我发现,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记录,而是让一个人回到那种最朴素的自我问答:
“今天,我做过什么事,是做完以后没觉得累,甚至心情有点好?”
这就够了。
不是“有没有用”“有没有人看”“能不能涨粉”,而是“做完之后,我的能量状态有没有上升一点”。
如果有,那就是你的“价值感应点”。它不一定是终点,但一定是方向。
你不必指望它马上变现,你只需要让自己不断靠近它,不断重复它,不断从中汲取能量。
它是你在信息洪流中不被淹没的自我锚点。
它比商业模型更稳定。因为它不是技术构建的,它是你存在的真实回路。
所以这一篇文章,我不谈“副业路径”“内容赛道”“项目选择”,我只问一句:
你最近一次觉得“我愿意一直这样做下去”的时刻,是在哪一件事里?
也许它不体面、不热门、不像创业。但它就是你的电流源头。
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被变现,但真正的变现,往往来自你最不刻意的那部分。
而你要做的,只是从今天开始,重新打开你的“感应”。
别再找路,路是你脚下那块发热的地面。你走过去时,才会发现:它早就在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