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你的系统价值,不是技能,而是你所有的生命体验》-如果你还不信自己有价值,也许只是你还没看懂自己的结构
2025-03-26

《存在的力量②:如何把你活着的样子,变成真实可见的价值流》

他在30岁前换过六份工作,没有一样干得久。他试过当文案、做摄影、开小店、跑展会,后来做了一段时间自由职业,还是断断续续。家人说他不稳定,朋友劝他“赶紧专注一个方向”,他自己也曾深夜怀疑:“是不是我就是个什么都干不好的人?”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请他帮忙策划一场小型的线下活动。他没有明确分工,也不觉得自己是哪个角色,但活动从选址到物料、流程、话术、现场氛围、空间布置,每一个细节他都能看得出问题,并快速给出解决方式。

那场活动办得很顺。事后有人问他:“你以前干这个的吗?”
他摇头,但语气突然多了点肯定:“没有。但我发现我好像一直在为这类事做准备。”

这是很多人迟迟没有意识到的部分——一个人真正的“系统价值”,不是你精通什么工具,不是你做了多久的某个工种,而是你在所有经历中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理解力

而这个结构性理解力,是无法通过单点技能习得的。它必须来自:你亲身走过的路,你失败过的项目,你忍住没说出口的话,你赔过的时间,你熬过的混乱感知,你在无数个选择之间做出的判断。

这些经验彼此看似无关,但它们在你身体里慢慢生成了某种内在秩序。等到某一天,它们会在一个毫不相关的场景里突然出现,成为你最独特的价值。

这就是系统价值。

不是专业性,而是生命性穿透所积淀下来的判断力、感受力与连接力

但很多人不相信这个。

他们觉得“我没有明确技能”“我不是专家”“我不会某个领域的系统知识”,于是默认自己只能做辅助、只能打杂、只能执行,认为自己“无能”。

但这不是事实,这是线性能力崇拜的幻觉后遗症

在传统职场逻辑里,我们被教育:一个人要有“标签”“角色”“专业路径”“岗位匹配”,仿佛每个人的价值必须依附某个结构标准,才算“有用”。

可一旦你走入非标准路径,比如自由职业、自我表达、内容创作、个人品牌,这套标准立即失效。

你不是“哪个行业的人”了,而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你可能同时懂一点写作、一点视觉、一点心理学、一点系统思维,还经历过失败、崩溃、转行、重启。

你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够专业”。

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从未该走“单项专业”路线?也许你从一开始就是“混合式存在”的系统体。

你不是缺少专业能力,而是你的价值从来就不是以“单点交付”为目标建立的

你的价值,是结构感。是对某类问题有整体判断、对某种局势有长期体察、对某种人群有直觉理解、对某种关系有情绪预判。

这些东西,没有人教,也很难教。它们只能来自你一路走过的那些“不被当回事”的生命碎片。

你不是废掉了,你是早早开始构建自己的复杂结构了。只是这套结构,没有人告诉你怎么使用它。于是你怀疑、否认、压抑、放弃。

你开始伪装成“懂内容的up主”“懂人设的创作者”“懂运营的咨询师”,但你知道这些角色都不适合你。你内在想说的、想传达的、想提供的东西,是一种更难被归类的“系统价值”。

如果你能接受这件事,你就能开始重建你的价值感。

不是放弃技能学习,而是停止以技能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你当然可以提升剪辑能力、优化文案表达、学习AI工具,但你要知道,这些都只是你表达你“系统价值”的外壳与管道,而不是你本身。

你本身的价值,是你如何穿越过一个时代、一段关系、一场失败、一场沉默、一次绝望后,还能对某个世界保持看见。

你看见痛苦,也看见可能;你经历混乱,也建立出秩序;你没有标准答案,但你能陪人一起走在寻找的路上。

这就是你可以提供的东西。

它可能没那么“产品化”,但它可以转化成真实的服务感知、表达路径、内容洞察、连接能力。而一旦你接受这个结构存在,你就可以开始设计你“系统价值的应用场”。

写字是其一,说话是其二,做课程是其三,策划、咨询、陪伴、创造、协作,都是表达方式。但表达之前,你必须先承认:你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等待定义的技能碎片。

你不是“没技术”,你只是还没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搭建这个系统的表达语言。

我们不是要模仿别人的专业感,而是构建自己的系统感。

而系统感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有价值——它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把过去所有“被浪费的路”,重新整合成一个可以流动的整体。那就是你价值流的根源。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