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玻璃心,而是你脑子里火警不断
2025-03-29
我们常说“内耗太重”,可很少有人真正讲清楚:到底什么是“内耗”?它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缓解?
很多人以为内耗是“多想了”“太敏感”“心太细”,但这些只是表象。
真正的内耗,是你的大脑一直处在“高警觉”的状态,就像一个城市的消防系统,警报器总在响,一点烟都当火警处理,所有资源都拿去救火,哪里还有心思去建高楼、修道路、发展产业。
而你就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
每天早上睁眼,你的思维就启动在防御模式:
想发个作品,会不会太差了被人笑?
想换个环境,又担心自己坚持不下去被人看不起?
想拒绝别人,又怕人际关系破裂?
想坚持一个目标,又忍不住对自己说“你根本做不到”……
你的思维系统不是往前跑,而是不断在“拦自己”。
你没有在生活,你只是在防火。
你活得很累,不是因为你懒,而是因为你过度紧张。
那为什么你会过度紧张呢?
我们来讲一个很重要的机制:皮质醇系统。
这是一个在身体里天然存在的“应激调节器”。
当你遭遇威胁、恐惧、焦虑、压力时,大脑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让你保持高度警觉,去应对“生存风险”。
比如原始人听到丛林里窸窸窣窣的响声,皮质醇一上来,人就跑了,活下来了。
这是身体保护机制的杰作。
可问题是,现在不是原始社会了,你的危机不是“老虎来吃我”,而是:
发个东西没人点赞算不算失败?
别人不回复我是不是讨厌我?
今天又没完成任务,是不是我根本没救了?
这些不是“生命威胁”,但你的身体却用“紧急避难”的反应来对待。
所以你总是累、总是焦躁、总是担心自己不行,总是提不起劲。
不是因为你真的有多失败,而是你脑子里一直在打火警。
你没在解决问题,你一直在处理误报。
而火警一多,人自然就虚。
所以真正的解法,不是再骂自己“你能不能别这么玻璃心”,而是学会控制你自己的皮质醇系统。
也就是,从“全时紧张”回到“可控切换”。
这是可以训练的。
我们来拆三步。
第一步:看清你正在“打火警”
不是你有问题,而是你的大脑把问题放大了。
每当你开始烦躁、慌乱、忍不住刷手机、干什么都不顺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一句:
“我是不是又在误报了?”
给情绪按个暂停键,不要立刻反应、立刻评判、立刻自责。
你只需要意识到——你的系统现在进入了“过载防御”。
哪怕就暂停五秒,都是胜利。
很多人就在“没有觉察”的状态下,一整天都在过载,一周过去,一年过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越来越“没力气”。
觉察,是所有改变的入口。
第二步:找一件能降低皮质醇的事,马上做
科学研究里,有三种方式对皮质醇下降最明显:
运动(尤其是重复性的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跳绳)
冥想(哪怕只是静坐一分钟,专注在呼吸)
高质量的社交或陪伴(和不评判你的人呆在一起,不说话都行)
你不用每天坚持两小时高强度,也不用搞得很仪式感。
哪怕是吃完饭去楼下快走15分钟;哪怕是刷牙前关灯闭眼一分钟;哪怕是晚饭后和亲人一起坐沙发上沉默发呆。
只要它能让你的系统从“战斗模式”回到“修复模式”,就够了。
别轻视这些小事,它们是你重建情绪底盘的“新神经回路”。
第三步:建立“非警报式”的行动方式
说白了,你得把“行动”和“紧张”解绑。
大多数人做事,靠的是“焦虑驱动”:
不做就会有损失、不做就会被骂、不做就配不上自己期待。
这种方式一开始很奏效,但长期就会把你的皮质醇系统拉满,搞到最后你一想到“开始做事”就条件反射地心累、拖延、逃避。
真正可持续的做事方式是:低启动、高反馈、稳回报。
举个例子:
你想写公众号文章,不要想着“今天我要写一篇万字爆文”,而是:
起手先列一个提纲
然后写一段引子
不满意就让AI改一版
第二天润色完上传
再花5分钟把这篇文章的“反馈数字”记录进自己的笔记本
你在建立一个低焦虑的行动闭环。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大脑开始建立“行动=稳定回报”的神经回路,而不是“行动=高度紧张”。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
你开始不那么怕失败了
你可以比以前更平静地面对别人的评价
你开始默默做很多事,不再天天靠激励视频打鸡血
这就是情绪上的质变。
不是“你变强了”,而是你变稳了。
真正让人走得远的,不是爆发力,而是稳定性。
你看起来玻璃心、容易崩,其实不是心理太弱,而是你大脑的“火警系统”一直没人教你怎么关。
现在你知道了,它是可以训练的,是可以调节的,是可以改写的。
你不是脆弱,你只是太久没有活在“安静”的世界里。
而现在,是时候让自己停一停,换一套方式过日子了。
不是“不焦虑”,而是“不再靠焦虑维持运转”。
你不是靠逼自己强大,而是靠安置自己归位。
当你不再每天救火,你才终于有可能去盖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