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自我归因的陷阱:你认为的“我选择了”,是环境替你选的》
2025-03-29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自信:

“我选择了这份工作,是因为我喜欢它”; “我不谈恋爱,是因为我享受独处”; “我现在的状态,是我自己的决定”。

这些听起来像是自由意志的表达,但如果你读过《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你会开始怀疑:我们真的拥有完全的“自主选择”吗?

或者说,我们所认为的“自我选择”,其实只是在不自知中替环境、社会期待、文化暗示擦了手尾。

你说“我想这样”,其实是“我已经被塑造成只能这样”。

自我归因偏差:你不是选了,你是被推着选的

心理学家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

当我们为自己行为找理由时,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内在动因”(我选择了、我喜欢、我决定),而非“外在压力”(别人要求、环境影响、被迫妥协)。

这是“自我归因偏差”。

它帮助我们维护一种“我是理性主体”的心理稳定感,避免面对“其实我并不自由”的深层焦虑。

比如: 你在一个竞争激烈、加班文化盛行的行业中逐渐“卷”起来,最后说:“我热爱工作。” 你在一段忽冷忽热的关系中无法抽身,说:“我选择包容和成长。” 你在面对资源受限、机会不均时忍耐退让,说:“我不喜欢争。”

我们把这些选择包装成“自愿”,因为那比承认“我被系统推着走”更有掌控感。

但真相是:如果环境变了,我们的“选择”很可能也会完全不同。

人类大脑的“合理化装置”:为了活得下去,我们需要相信“我愿意”

为什么人这么容易自我归因?

因为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被动适应,你就得面对:

你过去的很多决定,是无意识的重复; 你现在的很多想法,是环境的镜像; 你未来的很多计划,早被社会预设。

这会击穿你的“主观能动感”,带来剧烈的不协调。

所以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合理化装置”——它会自动把你不得不做的事,重新诠释为“我主动做的”。

比如著名的“认知失调实验”:

实验者让受试者做一件无聊的任务,然后给一部分人1美元让他们说“这个任务很有趣”,另一部分人给了20美元。

结果显示:拿1美元的人反而更可能在事后说服自己“这任务其实也没那么无聊”。

因为1美元不够构成“外部动因”,所以他们只能“内在转化”,说服自己其实是“我愿意的”。

这就是“最小外在动因”效应:你越没有外部理由,越会倾向于重新构造一个“内在理由”,以维持自我一致。

你不是被骗了,而是你的认知在保护你。

你越是强调“我选择了”,越可能是你无力改变的地方

我们有一个惊人的观察发现:

一个人越是强调“这是我的选择”,常常是因为他在那个领域最没有选择。

你反复说“我一个人也挺好”,可能是你在关系中屡屡受伤; 你反复说“我不在意赚钱”,可能是你内心对贫穷深感羞耻; 你反复说“我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可能是你从未真正被理解。

我们越是在意的议题,越容易用“我选择了”来盖住那片无能为力。

这种自我归因,是一种自我保护。

但问题是:一旦你把适应当成选择,你就再也没有动力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你不再追问自己“我真想要这个吗”,而是努力去喜欢“已经得到的东西”。

你开始“倒逼认同”,从而获得虚假的安稳。

破除幻觉的第一步,是承认你并不自由

这不是悲观,而是转向的起点。

你要承认自己过去很多决定,是情境的产物。

你要识别“哪些想法是我真正相信的,哪些是我环境教我的”; 你要质疑“我一直坚持的观念,是不是其实从没被我真正选过”; 你要回溯“我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是否真的有其他选项”;

你要开始练习在每一个“我选择了”的判断之后,加一个追问:

是我选择了,还是我只能选这个?

你越诚实,越接近真实。 你越能放弃“自我神话”,越可能找到“真正的自主”。

自由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可能说“不”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自由选择”,最关键的标准,不是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而是:

你是否有真正的替代路径? 你是否知道“可以不这样”? 你是否能在没有恐惧的前提下拒绝它?

如果不能,那不是自由,是驯化。

你可能是微笑着的奴隶,是带着热情的被驯服者,是自发建构监狱的看守人。

而你之所以没有挣脱,不是你不勇敢,而是你从未意识到“原来我可以不这么活”。

真正的选择,从来都是先脱幻,再立志

你要先承认过去很多决定是情境、环境、他人、系统塑造的。

然后你才可能问出那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些默认之外,我想怎么活?

如果可以不这样选,我会怎么选? 如果没了比较和标准,我会怎么选? 如果没人看,我会怎么选?

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路径。

它不一定更好、更快、更安全。 但它更真实。

而一旦你踏上这条“从伪自我归因走向真实自我选择”的路,你就不再是被推着走的人,而是愿意为每一个选择负责的人。

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自由起点。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