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们之间从未真正沟通过:交流是幻觉,不是桥梁》
2025-03-29

你以为你表达得够清楚了,对方却总是误会。 你反复强调重点,却总有人“断章取义”。 你一腔真诚地沟通,到最后却发现对方根本不在意你想说的,只在意你有没有“踩到他”。

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以为,交流是一种“传递”:我说出来,你听进去,然后理解、接受、达成共识。

但如果你读过《对空言说》,你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人与人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沟通。

我们以为语言是桥梁,实际它更像是一堵墙。 我们说出口的,早已不是本意; 我们听进去的,也从不是原意。

我们以为我们在理解对方,其实只是对自己的理解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我们从来都不是在“听一个人说话”,而是在“和自己的心理结构对话”。

语言不是连接,是误解的源头

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经验结构、文化背景、心理脉络中。

这意味着:即便我们使用的是同一个词,它在不同人那里代表的意义也天差地别。

“自由”对你意味着可以说真话,对他可能意味着没有责任。 “爱”对你意味着亲密共处,对她可能意味着克制与牺牲。 “理性”对你是控制情绪,对我却是表达真实。

语言像一把钥匙,但我们每个人的锁都不一样。

你用A的方式表达,别人用B的方式理解,中间错位的不只是表达技巧,而是整个意义体系的差异。

这就是交流失败的本质:我们以为语言是传输,但语言从来不是中立媒介,它携带的是我们各自的恐惧、欲望、盲区和偏见。

我们不是在对话,而是在“对空言说”

对空言说,英文叫"communication with the void",指的是:你以为自己在和别人说话,其实你只是在对着心中的空洞表达。

你想要被理解,却不知道对方根本无法理解你,因为你所说的那些话,连你自己都未必能完全把握。

你以为你是在对话,其实你在独白。 你以为你是在交换观点,其实你是在确认存在。 你以为你在连接世界,其实你只是试图填补内心的孤独。

这不是批评,而是理解:

人类就是一种注定难以沟通的生物。 我们需要语言来传递,但语言本身就是误解和错配的温床。

所有沟通的失败,早已注定在语言产生之前

我们说话时携带的是过去的创伤、原生家庭的镜像、文化叙事的模板、自我认知的盲区。

你以为你只是说“我不喜欢那样的相处方式”,对方却听成了“你在批评我整个人”; 你以为你只是说“我最近有些累”,对方却认为“你在责怪我没有理解你”; 你以为你说的是事实,对方却认为你在进行情绪操控。

说出来的语言只是表层, 没说出来的“前提”“动机”“语境”“认同结构”才是真正主导理解的隐秘变量。

而这些变量,恰恰是我们在说话时从不意识到的。

所以我们误会、争吵、撕裂、决裂。 不是因为说得不清楚,而是我们压根不是在“同一个意义世界”中说话。

我们要如何在“注定无法沟通”的世界中靠近彼此?

彼得斯没有给出“沟通技巧”的处方,而是提出了一种更深层的理解方式:

沟通不是“达成理解”,而是“共同面对误解”。

真正的连接,不是你听懂了我说什么,而是—— 即便你无法完全懂我,你依然愿意在场,愿意陪我困惑,愿意一起面对语言的失败。

这是一种极其稀有的能力。

它不靠聪明,而靠耐心。 它不靠语言,而靠承载。 它不是说“我懂”,而是“我在”。

人不是通过表达赢得理解,而是通过共处赢得信任。

真正的沟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存在问题

你要明白:

我们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你没听清我说什么”,而是“你不想真正看见我是谁”。

你要放下“我说了你就该懂”的傲慢,承认每个人理解力的边界。 你要知道语言不是万能钥匙,它解不了“我们是谁”的根本问题。 你要开始接受:沟通最本质的形式,是在混乱中仍愿意留下来,是在误解中依然保持尊重。

沟通的成功,不在于共识,而在于共存。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尝试表达,但最有力的表达,常常是沉默中的陪伴。

你不用非得把我懂了。 但请你不要走。

就像我,也会努力学着,在你表达混乱的时候,不急于理解,而是选择留在你身边。

语言失败的地方,就是爱开始的地方。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