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你只是在对着心中的空洞表达
2025-03-29

一、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你在回声

“表达”是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渴望被听见、被理解、被连接的一种尝试。但这句话里的表达,不是对他人的诉说,而是对着“心中的空洞”——你不是在对谁说话,你只是在对着一个无法回应、无法填满、无法闭合的“黑洞”说话。

像在深井里喊:“有人吗?”

喊的那一刻,其实已经预设了不会有回应。你说的每一句,都只是回音的等待。你越说,那个空洞越大。你说着说着,甚至开始怀疑,你在说的,是事实、情绪、还是虚构的自我?你到底是在说,还是只是为了确认“我还在”而制造的一种声响

表达,变成了存在的证明,而非沟通的行为。

二、那个“空洞”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单纯的情绪、也不是一段失落的关系,它是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你可能从未真正被“看见”、被“理解”、被“拥抱过你的本质”。所以你一直在制造声音,一直在向外说话、写字、发布内容,甚至在关系中不断倾诉——但这一切的受众,其实不是别人,而是你内在那个从未被照亮的黑区。

它可能来自童年的情感剥夺,也可能是成年后在社会角色中不断异化、逐渐和真实自我脱节后的某种空壳感。你在表达中寻找意义,实则是在试图触摸那无法命名的“缺”。

不是说你不愿面对它,而是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只感觉那里“有个东西”,但你无论怎么拼命去填——知识、情绪、连接、热爱、成功、输出、社交——都填不满。你试图用“表达”来修补它,但越表达,越暴露。

这就像《小王子》里狐狸说的:“语言是误会的源头。”你越试图说清楚,你就越偏离了那个你真正想说的。

三、你并不是真的想让别人懂

真正让人心碎的是:你以为你在寻找共鸣,但其实你在保护自己的空洞。

你害怕它被看穿、被揭开、被打碎。你用表达去靠近,又用表达去保护。你既想让人走进来,又用层层表达将其围起。你说得越多,其实越希望别人不要深入追问,越希望对方在你编织的表达表面点头,然后退场。

所以你拼命表达,却又始终留白。

你说“我想被懂”,但真正的你,是怕别人一旦看穿你,也会像你自己那样,转身离开

四、表达,成了一种自我催眠

对着心中的空洞表达,表面是输出,实则是回声训练——你在确认自己是否还在,是否还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是否还能用文字、语言、动作证明:“我没死。我还有感受。”

就像人在寒冷中不断说话,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防止自己睡过去。你害怕一旦沉默,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你继续写、继续说、继续制造信息、继续抛出观点。你渴望连接,但你更害怕彻底失联。你在表达中维系一种“还活着”的幻觉。

五、真正的出路不是“说得更清楚”,而是敢于“不说”

因为你越对着空洞表达,空洞就越深,你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填满它,而是承认它的存在

你真正要做的,不是制造更响亮的声音,而是允许它沉默。

当你不再执着于说清楚、不再执着于有人听懂、不再执着于让表达完成一个“沟通闭环”时,你才会发现:

那个空洞不是等着你去填的,而是等你学会和它共处

那一刻,语言才真正开始有力量——它不是去抵抗空洞的存在,而是去承载它的回响。

总结一句:

你不是非要表达,而是你不知道如何沉默。

沉默并不是放弃表达,而是放下表达背后的执念——那个“想被理解”的焦渴、“想被证明”的不安、“想存在”的虚惊。

当你能沉默地坐在那个空洞旁边,不逃不补,语言才会从你身体里真正流出来。不是对谁说,不是为谁说,而是和这个空洞,一起说。

那才是真正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