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是连接,而是权力:你是否被“好好说话”绑架了?》
2025-03-29
你有没有在气头上压下所有愤怒,只因为怕对方觉得你“不理性”?
你有没有在某个争执里明明心碎,却不得不用“理智且得体”的方式继续表达?
你以为那是“沟通技巧”,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隐藏的规训?
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提出: 我们以为说话是为了连接,但在现实中,语言往往是权力运作的工具。
我们不是自由表达,而是被“该怎么说”的规矩层层绑架。
我们说得好,是为了不被讨厌。 我们说得理,是为了不被否定。 我们说得圆,是为了换取留在关系里的资格。
说话,早就不再只是沟通,而是一场持续的“合格表演”。
“好好说话”这四个字,掩盖了多少被压抑的真实?
“你可以有情绪,但要控制一下。” “你说得对,但语气太差了。” “你要学会换一种方式说,人家才会听。”
这些听起来像是“为你好”的建议,实则是在重申一个潜规则: 你的表达能否被接纳,不取决于内容是否真实,而取决于形式是否“可接受”。
于是,我们开始自我筛查。
“这样说会不会显得我太激动?” “他会不会觉得我攻击性太强?” “是不是应该加个‘也许是我想多了’才显得委婉?”
表达变成了一场内心的权衡与斟酌。
你不是在说你想说的,而是在预测别人会不会因为你说了这句话而拒绝你。
说话变成了“如何维系他人舒适感”的技术活
你越来越擅长“好好说话”。 你知道什么时候要先肯定对方; 你知道怎么用“我有点不太舒服”代替“你让我很难受”; 你知道要用“可能是我的问题”先铺垫,才方便提出自己的边界。
你以为这是成熟,是理性,是社交的润滑剂。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一种自我压抑?
“好好说话”变成了“不要让别人不舒服”, 久而久之,就成了“你不能表达让人不舒服的真实”。
你越来越懂说话之道,却越来越不敢说真话。
语言的形式要求,变成了情感表达的过滤器
你明明在崩溃,却被人说“你怎么总是情绪化”; 你明明在表达边界,却被人回怼“你能不能别那么攻击性”; 你明明讲的是事实,却被批评“你语气太冲,态度不行”。
你不是被否定逻辑,你是被否定表达方式。 你不是在讨论观点,你是在为自己的说话姿态辩护。
“好好说话”不是让你更容易沟通,而是制造出一套权力秩序: 谁掌握得体的表达方式,谁就掌握了话语主导权。
而那些不善于自我包装的人——情绪直接、语言粗粝、表达笨拙——就永远只能被贴上“不理性”“太情绪化”“没修养”的标签。
这不是沟通平权,这是话语审判。
“说得好”成为衡量“你值不值得被听见”的标准
当表达的形式大过表达的内容, 我们就在用语言形式筛选“谁可以被听见”。
你会发现:说话温和的人,哪怕观点糟糕,也容易被接纳; 说话锋利的人,哪怕表达的是真相,也常被打上“带情绪”“攻击性强”的标签。
所以你学会了隐藏愤怒,包装脆弱,精修文字,微调情绪。
你说得越来越“对”,却越来越“不像自己”。
你变成了一个高效的说话机器,却失去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真正自由的表达,是“不必为了被喜欢而修剪自己”
彼得斯并不鼓吹“放肆表达”,而是在提醒我们:
真正健康的沟通,是你可以带着情绪说话; 是你可以用不完美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感受; 是你知道你可能说得不好,但你相信关系可以承接这一点不完美。
“好好说话”不是问题,问题是——如果不“好好说”,你就没有资格被听见,那才是最大的暴力。
表达不应该变成“合格公民”的入场券。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健康的关系,一个有力量的个体,都应该容得下“你此刻说得不对,但我愿意听完”的宽度。
你不是为了被喜欢而讲话。 你是为了不再被困在孤独、愤怒与自我压抑的黑暗里,而发声。
你不是为了说得漂亮,而是为了说出真实。
你说话,是因为你值得被听见。 哪怕你此刻语无伦次,哪怕你语气不稳,哪怕你带着愤怒、眼泪与颤抖。
你依然,有资格说。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