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改革失败,都是因为忽略了“人事配制度”这一前提》
2025-03-29
历史上从不缺激进而美好的制度设计,但真正能成功落地并维持长期运行的改革,屈指可数。人们往往将改革的失败归咎于“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却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前提: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和“执行者”绑定,必须有相匹配的人来承载它。
换句话说,任何制度设计如果脱离了“人事的现实”,就注定在实践中崩溃。
一、制度再好,也要人来执行——制度是“空架子”,人是“骨肉”
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失败改革之一,就是王安石变法。变法内容本身有其合理性,比如均输法、青苗法,意在打破旧有的既得利益结构,提升国家财政能力。
但问题在于,这一系列新法推行的基础是地方基层执行力,而宋代的地方行政系统长期“轻吏治、重文士”,执行链条本就松散。很多推行新法的官员,并不理解王安石的理念,只是照本宣科,甚至以变法之名大肆敛财,引发民怨。
制度在纸面上看似合理,但在人身上断裂,改革就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空中楼阁。
二、配套制度之外,更要配套“人群结构”
很多失败的制度改革,不是制度本身太差,而是实施它的“人群”与社会心理根本不适配。清末的新政就是如此。
晚清推行立宪、设咨议局、裁军练兵、废科举兴学堂,这些制度看起来是接轨现代国家的路径,但背后的官僚系统、士绅阶层、乡土社会完全没有跟上。
一方面,旧式官僚依然主导权力结构;另一方面,新政没有培育出足够数量的“新式官员”去承接新体制,制度变革的操作层被旧人心消解。
改革不是“换制度”那么简单,它是一次全体系的“人事置换”,需要新的人群心理结构、行为规范与权力逻辑的重构。
三、制度之下是人,制度之上仍是人——人决定制度的命运
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最终都要靠人来落实、解释和变通。汉武帝确立察举制,意在拔擢贤能,但察举的标准和过程极容易被地方豪强操控,结果成了门阀政治的工具。
到了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初创时确实能打破地方控制权,但中正官本身被豪族控制,最终仍回到权贵阶层之手。制度设计的初心无法抵挡权力结构中“人”的博弈。
制度从来不是中立的,它会被人重新定义、利用、掏空。正因如此,任何制度改革如果不首先回答一个问题:“谁来执行?他们是谁?凭什么?”都注定失败。
四、改革的关键不是改“制度”,而是改“制度之人”
中国历史上少数成功的改革,往往都伴随着一整套“人事匹配机制”。商鞅变法的成功,建立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与法家执行体系的完整搭建上。
明初的洪武改革,之所以能短暂稳定,是因为朱元璋对基层官吏实施了严密控制与直接惩治,配合锦衣卫的情报系统,构成了“惩防结合”的人事保障。
反过来看,清末改革失败,并非完全是制度错了,而是“没有新人来推旧制度”,也“无旧人能撑新制度”。
结尾:
所有的制度,本质都是对人群行为的约束机制。而制度要落地,就必须依赖于对人的洞察、选择与安排。
当我们反思改革失败时,与其苛责制度的设计,不如更深地问一句:执行者是谁?支撑这个制度的人从哪里来?
制度不能自我运行,制度的命运掌握在人手中。真正有智慧的改革,不只是设计出一套“制度框架”,更是提前布好一张“人事匹配”的执行之网。
没有人,制度就只是空文; 没有对的人,再先进的制度,也只是换一种方式失败。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