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本质是什么?
2025-03-30
他站在我面前,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得像春天水田里的月光,我笑着对人说,这是我儿子。
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认知表达。我们用“这是”来贴标签、定边界、建立身份,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心安,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别人也心安。
但这“这是”里藏着什么?
是一种确认,是一种归属,是一种“我知道”的感觉。仿佛我能叫出一个名字,我就拥有了某种掌控感。
可这只是认知的第一层:命名。
我们习惯于给世界贴标签,把混沌里的一切化为“可识别的形状”:这是树,那是狗,这是我的孩子,那是别人的老婆;这是成功,那是失败;这是好人,那是坏人。
命名,是认知的起点,也是最浅的幻觉。
我们开始相信,只要能叫出一个词,就代表我们真的理解了什么。于是,词汇就成了认知的外衣——它遮蔽,也塑形。
可我们从未追问过:我认出的,是事实,还是只是习惯?
比如,“这是我儿子”这句话背后,真的只有血缘吗?还是我们通过“儿子”这个词,替代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把他变成了我们内心关于“父子”的某种投影?
当你说“这是一个好人”,你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还是在表达你对“善”的某种心理映射?
当你说“这是成功”,你是在测量一种外部标准,还是在把自己某段不甘的命运合理化?
于是我们进入第二层:映射。
认知,其实是一种将内在模型投射到外部世界的过程。你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的经验、情绪、信念、文化,在你眼前共同铺开的一张滤镜。
我们不是在“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用自己有限的心理模板,“重建”一个可被理解的世界。
你看到一个穿西装的人坐在大办公室里,你说他是老板; 你看到一个孩子玩泥巴不说话,你说他是内向; 你看到一个AI写出的段落像人写的,你说它是有灵魂的;
可你有没有想过,认知很多时候不是“看到”,而是“对号入座”?不是“真相显现”,而是“习惯安放”。
我们之所以能活在一个“稳定”的世界里,是因为我们用固定的认知方式,把不稳定的事物装进了稳定的框。
可一旦有一天,那个框破了呢?
你突然发现,你的儿子有他自己完全不同于你的意志;你发现,那个你定义为“好人”的人也会做恶;你发现,“成功”也可能让人毁灭。
于是我们进入第三层:瓦解。
认知真正的开始,往往是从崩塌开始的。
不是你看到了什么新东西,而是你突然意识到:你以为你“知道”的那些东西,根本不是你知道的。
你不是在看世界,而是在回放你内心的投影。认知,是一种假装自己掌握了世界的本能。
这时你才明白,所谓“知道”,其实是内心的防御机制。是人在面对不确定、无法掌控、无意义的时刻,为了活下去,而构建的一套解释系统。
你说“这是我儿子”,其实是在对抗深层的孤独与恐惧; 你说“这是对的”,其实是在抵御那种无边界的不安; 你说“这是成功”,其实是在安抚自己“还可以继续努力”的焦灼。
我们靠认知,来撑起一个心理上“可生存”的现实。
这就是第四层:构造。
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主动地“构造现实”。我们不是在描述真相,而是在制造一个我们可以承受的真相。
每个人的认知,其实都是一个个微型宇宙。你以为你知道了这个世界,其实只是你构建出了一个自己能活下去的版本。
所以,认知不是工具,不是能力,不是信息处理系统。它其实是一种存在策略。
你用它活下去,也被它限制住。
它保护你不被混乱吞没,也困住你不敢自由走远。
于是我们终于抵达第五层:解脱。
当你知道,认知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在制造你能看到的;不是你理解了这个世界,而是你为了能活下去,给这个世界赋予了理解——你就开始松手了。
你开始允许某些事无法定义; 你开始接受某些经验没有名字; 你开始看见那些你本能想贴标签的人,其实也不止是标签。
真正的认知,不是“知道得多”,而是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必须不知道。
当你不再急于贴标签,不再急于界定、不再急于划界,你才第一次真正地看见了。
那时,你看着孩子的眼睛,不再说“这是我儿子”,而是轻声地说:
“这是一个我从未真正认识过的灵魂,刚好来到我身边。”
你不再急于控制他成为谁,也不再急于用他定义你是谁。
你终于从“认知”走向“感知”。
从“我知道”松动为“我在”。
从“我要理解”回归成“我允许”。
认知的本质,不是知道,而是放下“非知道不可”的执念。
那一刻,你不再用语言抓住世界,而是允许世界在你手中流动。
那才是,人真正开始存在的地方。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