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成为“厉害的人”,这句话到底是怎么困住我们的?》
2025-03-30

她是在那个冬天的清晨遇见那位外卖员的。

天刚蒙蒙亮,空气冷得像刀子。她裹着羽绒服走出地铁站,一边走,一边低头刷手机。突然,一阵急促的刹车声在她身边响起——一辆电动车打滑摔倒,餐盒散了一地,冒着热气的粥撒了一身。

她本能地停住脚步,眼前的男人没有喊痛,没有骂一句脏话,只是默默地蹲下身,把盒饭一点点收拾起来。他穿着明显偏小的棉袄,脚上的胶鞋已经湿透。他把餐盒擦干净,重新打包,又拍了拍手上的灰,朝下一家客户出发。

而她身边,一个穿着整洁的年轻白领刚从办公室下夜班,正抱怨电梯太慢,还嫌刚买的球鞋鞋底太硬。

她忽然想起初中时的那个午后。

那天老师问全班:“你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答,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说明星,也有人说企业家。而她的同桌,一个沉默寡言、成绩总在中游徘徊的男生,却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想成为很厉害的人。”

那时她没太懂,只是觉得这句话挺空的。但多年以后,在那个冬天的清晨,她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因为她开始反问自己:什么才算厉害?这个外卖员不厉害吗?在零下五度的清晨,他依旧在坚持奔跑着。他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但他的生活,比谁都难——却也比谁都沉稳。

可我们曾经梦想成为的“很厉害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谁告诉我们,那才叫厉害?

我开始试着拆解“厉害”的结构。这个词表面上是评价,但它其实是一套嵌套系统的输出值。

它内嵌了社会认可度、经济回报、资源调配权、个人影响力、甚至是语言表达力等多个维度。但这些维度并不是独立存在,它们彼此耦合、互相反馈,一旦你在其中某一维度被系统判定为“不够厉害”,其余维度就像骨牌一样倒下。

比如一个程序员,如果写代码写得极好,但表达能力弱,无法在会议中提出自己的技术方案,他会被认为“不成熟”“没有领导力”;一个写字的人,如果文章点击率很高,但不懂运营、不做社交,会被判断为“不懂自我变现”,进而被排除在“厉害”的圈层之外。

这个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能力 → 表现 → 被看见 → 被肯定 → 资源倾斜 → 进一步能力扩张。若一开始没能踩中这条回路的某个环节,就会被归为“普通”“平庸”,难以进入正循环。

但这真的就是“厉害”的全部含义吗?

继续追问下去,我们会发现,这套“厉害系统”有非常强的路径依赖。

它看似是对个体能力的表征,其实是对系统适配能力的奖赏。

你越能适配主流系统的评价机制,就越容易被认定为“厉害”。这在学校表现为分数,在公司表现为KPI,在互联网表现为流量。

但适配,并不等于自由。

你适配的是结构,不是你自己。就像一个跳舞的木偶,因为很会迎合节拍而被赞美为“舞者”,但他其实没学过跳舞,他只是熟悉了这个木偶线怎么动更不容易断。

所以,“厉害”常常不是你真的厉害了,而是你把自己雕刻成了系统所需的形状。

更隐蔽的陷阱在于,我们早已把“厉害”内化为对自我价值的主要评估依据。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厉害”时,往往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无法创造价值,而是因为我们的价值不被现有系统看见。我们不是没在发光,而是这束光照不到系统的投影面上。

于是我们焦虑、自责、不断优化自己成为“那个更被需要的人”。

但这种努力,本质上是系统性自我剥离。

你不是在成为你自己,而是在成为系统期望的那个“厉害的人”。而那个系统,并不会因为你努力而感谢你,只会因为你能用而继续召唤你。

系统结构的危险,还在于它的动态变化会让你不断内卷却不自知。

“厉害”的门槛永远在抬高,因为系统的核心是资源分配,而不是人类发展。当所有人都在向“更厉害”迈进时,你一旦停止适配,就会被默认为“掉队”,即便你只是暂停了追逐。

于是我们开始体验一种无法言说的疲惫:明明已经很努力,却仍然觉得不够;明明已经很优秀,却仍然觉得配不上某些机会。你不是不够好,你是好得不够系统性。

这就是结构性幻觉的本质——它用集体共识绑架你的个体感知,让你无法相信自己的价值,除非获得“被厉害”的认证。

当我意识到这些,我并没有立刻挣脱这个系统。相反,我变得更安静了。

我不再急着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而是开始质疑这个问题本身。

为什么我要厉害?为什么是“厉害”而不是“真实”?为什么不是“柔软”?为什么不是“自由地活”?

我意识到,我可以重新定义我的系统。我不必再等待一个标准来确认我“够厉害”了。我只需要构建一套我自己的价值反馈机制:

一个不以短期结果决定自我判断的系统,一个允许波动、允许失败、允许不被看见的系统,一个以存在密度而不是存在表演来定义“好不好”的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厉害”不是目标,而是副产品。

有一天,我在夜里走路,看到一个流浪汉在翻垃圾桶。他的动作很慢,但很温柔。他拿出一个苹果,擦了擦,然后放进口袋。

那一瞬间我想,也许成为“很厉害的人”,从来就不是努力的方向。

真正该努力的,是如何不被厉害所绑架,如何拥有在任何系统中都能自主选择自己步调的能力。

不是成为系统眼中的厉害,而是成为自己心中的主人。

如果“厉害”是一个被结构定义的评价系统,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不再成为被系统挑选的人,而是成为能够反向重构系统的人?

也许,真正的“厉害”,不是你赢得了系统的掌声,而是你创造了一个不需要掌声也能呼吸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不打算做任何总结。

只是想问,你说的“努力”,到底是为了成为谁心中的厉害?你能不能试着松开这个问题,再问一遍自己:我真正想成为的,是谁?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