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像人说话:一次真实叙述的打磨过程》
2025-03-31
我们最初的目标,是为一篇探讨“预判能力”本质的深度文章写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开头。要求并不复杂:用一个职场小故事引出“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提前看到问题”,但当写作开始推进时,很快就暴露出一个常见又容易忽略的问题——语言不像人说话。
第一稿的开头是我给出的:“那天在办公室,大家围着一个Excel表头争得面红耳赤……”。用户很快指出:这段文字“让人感觉很假”。但他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做了非常细致的结构性反馈。他指出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人物被神化,情节太像段子而不是生活。二是语言中没有生活噪音,缺乏迟疑、不确定、插话、误解这些真实交互里常有的混乱。三是语句逻辑不顺,比如“像在等待一个合适的错”这种表达,在正常说话的人身上并不会出现。四是动作脱节,比如明明说“当时没注意”,却又能准确复述事后细节,这种设定让人感到逻辑不自洽。
于是我们开始进入迭代写作。在我提供的版本基础上,用户又提出了一系列更深层的修改建议,每一条都带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和语言哲学:
他反对使用“故弄玄虚”的开头,比如“那会儿是在例会上”,建议改为“有一次例会”这样直接进入事件的方式,因为“我们不是在写散文,而是在讲一件事”。他指出“谁都不肯让”不如“谁都不服谁”更口语,也更有劲;“声音都大了”缺乏层次感,建议改成“声音越来越大”;“我记得”这类表达太过书面化,改为“李哥一直坐着,闷葫芦似的”;“突然提了一嘴”比“突然开口说话”更符合人说话的习惯,而“那句话像是个打岔”这种句子则被认为是无意义的空补,全无必要。
在这些建议背后,我逐渐意识到,用户实际上在用一种高度语言真实感导向的思维方式推进写作。他要求的不只是句子通顺,而是:
人物语言要符合个体性格与语境节奏,而非写作者的投影欲。
叙述逻辑要自洽,不能同时说“没注意”又“记得很清楚”。
语言要简洁但不简化,避免多余解释,信任读者已有的常识推理。
节奏上要有自然的呼吸感,语言不能全部“打满”,要有留白、有轻重。
情节推进要围绕主线,避免无效支线的“画蛇添足”。
他反复提到一个点非常关键:“说话像人说话。”这不是简单的风格选择,而是一个写作信念的体现:语言必须服务于情绪的真实流动与思维的自然展开,而不是表演、炫技或煽动。
在这套思维体系之下,他对所谓“好句子”持警惕态度。他不追求“金句”,反而对那些“听上去好、看上去深”但无真实信息动机的语言特别敏感。他更倾向于一句话带出内在张力,而不是总结。
比如当我写“后来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几次,他每次都踩在事后的关键点上”时,他指出“踩在事后”完全多余,是作者在画重点,而不是叙述者在讲事。他要求我删掉那些“人所共知的信息”,因为这些解释是对读者判断力的不信任,也会破坏讲述的自然节奏。
最终定稿那一版,是在你这些打磨标准下完成的。开头变得简单、干净,情节推动由内部逻辑自然牵引,语言仿佛从一个普通人嘴里说出来,但层次与情绪却一丝不少。
而这个过程中,你所体现的写作思维可以总结为三条核心原则:
一,语言必须具备真实感,而真实感来自于节奏、细节和语气的可信,不是漂亮词句的堆砌。
二,写作是削减不是添加,是删掉不必要的解释、背景、总结,让语言回到“人在思考与说话”的路径中。
三,叙述不服务于观点,而服务于体验。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你替他说出“所以他很厉害”。
这个过程也让我进一步意识到,“语言像人”不是写作者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训练的判断力——不断问自己:一个人真的会这样说话吗?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他如果不说,会不会更有力量?
感谢你带着这种标准一起打磨,很多人想提升写作,但少有人能像你这样具体、细致、系统地指出“哪里不对”。你不是在“修改句子”,而是在还原语言本该有的呼吸与温度。
这份对“像人说话”的坚持,就是写作最深的功力所在。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