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AI协作协作方法论系列】《不会用ChatGPT,其实是不会问问题》
2025-03-31

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
大多数人一打开ChatGPT,脑子里是空的。

不是空想法,是空问题。
更准确说,是——根本不知道问什么,更不知道怎么问。

于是有人试了几次,“你帮我写一篇文章”“你能推荐几个选题吗”,看AI写得不怎么样,就叹口气说:“哎,AI也没我想象中聪明。”
然后关掉界面,心想:还是得靠我自己。

但真相呢?

不是AI不行,而是你在“瞎问”。
就像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世界级科学家,却只问:“你觉得科学好吗?”
能问出个啥?

ChatGPT不是不会写,而是它不会主动理解你的模糊请求
它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它只是一个被动的高效执行者。

所以今天我们要拆的,是一个AI写作的起点陷阱——
你以为你不会用ChatGPT写文章,其实是你还没建立一个“提问者思维”。


一、为什么你总是“问不出来”?

一个典型的对话是这样的:

“ChatGPT,你能帮我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吗?”
“当然可以,这是内容:……”(然后是一篇毫无灵魂的平铺直叙)
“不太行耶,怎么这么普通?”

你以为你在问,但其实你只是把一个模糊的想法扔了过去,等它帮你变魔术。

而ChatGPT这种工具,最擅长的不是“猜”,而是“执行清晰的命令”。

就像一位超强助理,如果你说:

“我要写一篇给30岁上班族的文章,主题是‘时间焦虑’,我想用一个反常识的开头,把他们从内疚感中拉出来。你能先帮我生成3个这样的开头吗?”

AI立刻能给出极有张力的方案。
但你一旦说:“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它只会走最保守的平均路线。因为你没有“决策”,只是“吩咐”。

所以你不是不会用AI,而是你没学会做“那个提出好问题的人”。


二、好问题的底层,其实是一种结构化的意识

什么是好问题?

我给你一个最实用的判断标准——有没有明确动机 + 具体任务 + 想要结果?

这就是我常说的提问三要素(MTR模型):

  • M(Motivation)动机: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T(Task)任务:你具体想AI帮你完成哪一步?

  • R(Result)结果:你想得到什么样的输出?

我们来对比两个提问示例:

👎 问法A:

“帮我写一篇关于工作效率的文章。”

👍 问法B:

“我想写给刚毕业的新手职场人一篇文章,主题是‘不要被高效焦虑绑架’,你能帮我列3个有趣又反常规的切入点吗?”

看见区别了吗?

第一句是模糊的扔题,第二句是清晰的合作。

当你具备MTR意识之后,提问这件事不再是“我该说点啥”,而变成了“我需要完成什么,让AI协助我执行”。
这背后就是一个极强的落地力系统的雏形。


三、先别想着AI能帮你“写全”,先让它帮你“迈出第一步”

很多人一开始就问AI:“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结果就像让一个还没磨合好的司机直接开上高速,一上来就翻车。

真正聪明的提问是,从“微任务”开始。

比如你根本不知道选题怎么找,不妨先问: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时间浪费’这个主题,你能帮我把这个方向拆成几个更具体、能写的角度吗?”

或者你写了一段开头,不确定好不好,就问:

“我想用这个开头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你能帮我判断是否有吸引力,并给出修改建议吗?”

这些问题背后的共同点是——你不再“丢锅”,而是“共创”。
你开始带着意识去引导AI,而不是依赖AI。

一旦你迈出了这个起点,你会发现:

  • AI不再是一个无趣的回答者,而是一个强力的思维助手;

  • 你写作不再是痛苦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带节奏的对话;

  • 最重要的:你会越来越想写,因为你终于能“写得动”了。


最后,给你一个行动任务:

今天,只做一件事:

用MTR模型,向ChatGPT提出一个你能立刻执行的写作问题。

格式如下:

“我想写一篇给【目标人群】的文章,主题是【动机】,但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你能帮我提出【具体任务】吗?我希望得到【明确结果】。”

比如:

“我想写一篇给拖延症患者的文章,主题是‘大脑讨厌思考’,但我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开头比较吸引人。你能帮我生成3个反直觉的开头吗?”

试一次,你就会发现——
你所谓的“写不出来”,其实只是“问不出来”。

一旦你迈出了这个“能问好问题”的起点,写作就不再是靠天赋的事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