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协作协作方法论系列】《3种提问路径,跑通一篇完整的AI协作文》
2025-03-31
大多数人对ChatGPT的想象是这样的:
我问:“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
它答:“好的,请看下面:……”
但当你看到那段文字时,心里其实是失落的。
你发现这不像“我写的”,更像是“我不要的”。
为什么?
因为你用的是最常见的“一问到底式提问”——
也就是希望AI“帮我一口气搞定”,却忽略了写作本身是一件分步骤完成的事。
如果你让AI一次生成完整文章,就像让一个初次见面的设计师“帮我设计个logo”,而你连产品、定位、色彩都不说——出来的效果只能是“通用模板”。
真正懂得协作的人,都是擅长“逐步提问”的高手。
今天我就带你拆开这三个最关键的提问路径:
第一条路径:选题生成
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
把你脑子里模糊的“想写什么”变成“可以写什么”
新手常见提问是:“你能帮我起几个写作主题吗?”
但这种问题太宽泛,就像问:“我该吃点啥好?”
AI确实能回答,但结果往往是:你根本没兴趣。
那怎么问才好?
用“我+主题+限制条件+目标”的结构。
举个例子:
“我最近想写一些关于‘注意力稀缺’的内容,目标读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你能帮我生成5个既有趣又能共鸣的切题方向吗?”
这个提问里包含了以下细节:
你是谁(背景)
写什么(主题)
写给谁(人群)
有什么期待(风格或目标)
这样的提问,不但能让AI更精准,还能逼你自己澄清目的。
这才是选题生成的最大价值——不是让AI替你想,是让你借助AI厘清。
第二条路径:结构搭建
有了选题,不代表你就知道怎么写。
新手常见提问是:“那我该怎么写这篇文章?”
依然太模糊,AI只会丢一个“起承转合”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八股结构。
正确的问法是——让AI给你多个可选结构,或拆解文章骨架。
比如:
“我想围绕‘注意力被信息撕裂’这个主题写一篇文章,受众是容易分心的年轻人。你能帮我拆解成3-5个小标题结构吗?最好每一部分都贴近他们的日常困境。”
或者更进一步:
“能不能用‘问题—反转—洞察—建议’的结构,把刚才的文章骨架重新组织一下?”
这一部分的技巧就是:
你不要问“怎么写”,要问“怎么拆”。
文章不是从头写,是从结构拼起来的。
你只要先搞定标题/骨架/转折点,后续内容就自然流动出来。
第三条路径:协作生成 + 局部优化
到了这一阶段,你就像一个导演,已经有了剧本大纲,现在要和演员一起把场景一一走出来。
初学者常问:“你能帮我写第一段吗?”——可以,但效果会差。
更好的问法是:
“我想用第一段抓住读者的情绪,切入点是‘注意力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隐痛’,你能写一段有情绪张力、能让人点头的开场吗?”
这个问题有几个隐藏结构:
你明确指出要完成哪一段
给出了想达到的目的
提供了具体的情绪/切入点
这才是协作型提问的精髓:
不是扔一个任务给AI,而是用“动机+条件+目的”把AI引向你想要的结果。
当AI给出初稿后,你还可以继续提问:
“我觉得语言太抽象了,能不能加入一个具体生活场景,比如早上刷手机刷到迟到,却又忍不住继续看视频?”
这时候的提问,不是“重写”,而是具体反馈+二次调校。
写作不再是一次性输出,而是你和AI的“反复合奏”。
一个完整的协作链路:实战演练
现在我们把整个流程连起来,模拟一次:
你先问:“我最近想写关于‘注意力稀缺’的文章,目标是年轻职场人,你能给我5个选题方向吗?”
AI答:……(你挑一个你喜欢的)
然后问:“我选第二个方向:‘你以为你懒,其实是注意力早被信息平台偷走了’,你能帮我搭一个三段式结构吗?”
再问:“请帮我写出第一段,要带入真实细节和共鸣感,不要说教。”
然后你反馈说:“不够真实,能不能让开头更贴近打工人的状态?”
最后你说:“我准备发公众号,帮我想3个吸睛标题,再带一句短的引导语。”
这才是真正的AI协作式写作流程。
每一步都不是丢任务,而是对话。
每一步都在让你变得更清晰、更主动、更有表达欲。
写在最后:写文章这件事,不该从“开写”开始
而是该从“好好问一个问题”开始。
你如果真的想跑通写作流程,不要从“我要写一篇800字的好文章”这个愿望开始。
那只是一个幻想。
真正的起点是:
你愿意多说一句自己的意图;
愿意试着让AI陪你拆清楚结构;
愿意把反馈说得具体而不纠结。
当你走过这三条提问路径,你就会发现:
写作,不再是孤独的苦役,而是一次你与语言、思维、工具共同跳舞的旅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