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AI协作协作方法论系列】《提示词不是模板,而是你思维方式的延伸》
2025-03-31

很多人以为,只要记住几个万能提示词,就能高效使用ChatGPT。

于是他们开始搜集:

“写文章的万能提示词”“文案高手的10条AI提问模板”……

看起来很有用,但很快他们发现:

为什么我用这个提示词,AI写出来的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我明明是照着做的,怎么感觉它根本不懂我在说什么?

真正的问题在于:

你把“提示词”当成了“公式”,而不是“对话的开场白”。

提示词不是咒语,它是你思维方式的外部显化。

你问得模糊、无逻辑,它就答得漂浮、无灵魂。
你问得具体、目标清晰,它就像接通了你的大脑。

所以,今天我们要训练的不是“背几个模板”,而是建立一个提示词的“迭代系统”。


一、什么叫提示词“迭代”?不是重问,而是重构思维路径

很多人问不出好问题,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复读”模式。

他们习惯说:

“你能帮我写一段更有感染力的吗?” “帮我把这段改得更吸引人点。”

但什么是“感染力”?什么叫“吸引人”?这些都是模糊词。
你没给AI一个具体方向,它就只能胡乱猜。

提示词要产生效果,靠的从来不是“套句式”,而是你是否能清楚地告诉它:
你要改哪一部分、怎么改、为什么改。

比如下面这个迭代提问:

第一问(初始):

“这段话太平了,帮我优化一下语言。”

第二问(思维重构):

“我想让这段文字更有画面感,比如加入一个真实生活场景(如凌晨加班、手机弹窗),并把‘注意力涣散’这件事写得更有节奏感。你能帮我重写一段吗?”

这两个问题看似表达同一个目标,但后者是思维转了弯——它不再只是“要求”,而是“协作描述”。

这就是“提示词迭代”的第一原则:不要说你想“好”,要说你想“怎么好”。


二、提示词的三种迭代方式:从模板走向动态协作

为了让你真正掌握“动态提问”的能力,我总结出三种最常见的提示词迭代路径,每种都能对应不同阶段的协作需求。


① 扩写型迭代:从模糊表达走向细节精准

当你发现AI写出来的东西太“宽泛”,就是你问得太简单了。

🔧 升级前提问:

“帮我写一段关于时间焦虑的开头。”

🔧 升级后提问:

“我想写‘时间焦虑’的开头,目标是击中职场人每天‘时间不够用’的真实感受。你能用一个‘早上醒来就看工位消息’的细节开头,引发读者共鸣吗?”

这是把模糊动机拆成使用场景+目标情绪+具体情节
AI一下子理解了你在“说什么”,而不是“指令它写点啥”。


② 压缩型迭代:当你觉得AI啰嗦、无重点时

有时你让AI生成了一段话,但你读起来感觉:
太长、没重点、语义拖沓。

这时,不要只说“帮我精简一下”。

你可以换种方式问:

“这段话表达了一个核心点:‘注意力被平台算法榨干’,我想保留这个重点,但控制在50字以内,还要有冲击力。你能改一下吗?”

你看到了吗?
你不再让AI“随便优化”,而是给它“目标控制 + 情绪倾向 +字数限制”。

这种压缩提示词,反而更能帮助你抓住表达本质。


③ 重构型迭代:当你想要完全换一个表达逻辑

这类适合已经写好初稿,但你觉得结构不对、语气太硬、节奏不稳。

比如你说:

“这篇文章我写得太‘说教感’了,你能根据相同的内容,换成‘共情型’表达方式吗?”

或者:

“我现在想把整篇文章改成一个‘讲述真实故事’的风格,比如开头加入一个我朋友因为注意力焦虑导致工作崩溃的小故事。你能帮我按这个结构重写吗?”

你有没有发现:
这里你已经不再只是让AI“改语言”,而是“换逻辑”“调情绪”“变节奏”了。

这就是重构提示词的核心能力。

你已经不是一个“让AI执行”的人,而是一个真正掌握写作意图、能指挥语言流向的创作者。


三、你和AI之间,永远不是“下命令”,而是“调协作”

很多人和AI对话的最大误区,是:把自己当老板,把AI当打工人。

所以他们经常说:“写这个”“优化这个”“再给我一个版本”,却不愿意说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希望达到什么样的读者效果。

而真正高手的提示词里,往往都含着这些元素:

  • 背后的心理动机

  • 对内容的感知标准

  • 预期读者的反应

  • 自己已经有的部分 + 想改的点

他们说得越清楚,AI就能发挥得越出色。
这不再是工具使用,而是思维引导能力的显化


最后,我给你一个练习任务:

选你之前AI写过、你不太满意的一段文字,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写出三个不同的提示词:

  1. 扩写型:加入细节和情绪(让它更有画面)

  2. 压缩型:提炼重点,控制字数,增强节奏

  3. 重构型:调整结构风格,改变叙述逻辑

这样你就会发现:
你的思维方式,就是你训练AI的语境。
你怎么对它说话,它就怎么反过来塑造你的表达力。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