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回一个人的“在场感”——作为未来文明中最稀缺的价值核心。
2025-04-01
如何修回一个人的“在场感”——作为未来文明中最稀缺的价值核心。
这不是一句诗意鸡汤,不是“活在当下”的口号,也不是“做自己”的老调重弹。
在AI主导事务处理、人类被迫重新定义自身存在意义的文明转型期,“在场感”将成为一个人最根本的能量来源,也将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识别方式。
那什么是真正的“在场感”?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你在不在这里。
不是你人在场,而是你这个人真正“活”在你眼前这段对话、这个关系、这件事、这瞬间里。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但其实他们只是身体在,灵魂不在,注意力游离、情绪被压制、语言是复制的、行动是程序化的,整个人像个空壳。
这就是“人类失联”的状态。
而“修回在场感”,本质上是让你从一个“扮演人”的角色,变回一个“真实活着的人”。
怎么修?
第一步,是收回自己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存在感的入口。
你今天刷了多少短视频、看了多少新闻、接收了多少别人的声音?这些都不是错,但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处理别人的声音、别人的想法、别人的痛点,那你就不在你自己这里了。
你把意识租出去了,却没有回来。
所以第一步是很小的练习:
吃饭时,不要看手机,就吃饭;
说话时,不想着怎么反驳,而是全然听;
写字时,不要想着输出价值,而是写你真实的感受;
哪怕只是坐在椅子上,也请你问一问:“我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这些细微的在场练习,不是效率工具,而是你一点点把你自己接回来的方式。
第二步,是让情绪流回来。
很多人不在场,是因为他们不敢面对自己正在感觉的东西。
你委屈,但你表现理性;你愤怒,但你装作没事;你想哭,但你忍着;你兴奋,但你压抑。
你以为你控制住了情绪,其实你把自己封印了。
一个人真正“在”,一定是“能感”的。他的痛、喜悦、柔软、渴望、羞耻、冲动都能流通。
这不是脆弱,而是通透。
你在场的那一刻,别人会感觉到:你不是在输出某个结论,而是在与你自己同频。
而你一旦和自己同频,别人就能与你共振。
在场感,其实是能量的穿透力。
第三步,是找回你的原声语言。
AI时代最容易让人陷入一个陷阱:语言标准化。
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说一些“看起来对”的话,比如:
“共情是我们沟通的基础。”
“要保持正向思维。”
“每个个体都值得被看见。”
你知道这些话没有错,但它们越来越不来自你自己。
你的语言,是从模板里来的,不是从灵魂里来的。
这时候你就要停下来问一句:
“我自己的说法是什么?”
你不是不能引用模板,但你必须把它说成你自己的话。
不是为了风格独特,而是为了把你自己藏在话里带出来。
“在场感”不是说你有多有料,而是说你有没有让别人通过语言感受到**“你这个人真的在说话”**,而不是你在复读某个正确答案。
第四步,是在关系里练习“不扮演”。
我们从小就活在一个“角色系统”里:好员工、好父母、好伴侣、好同学、好创作者、好孩子……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一套你“该怎么说”“该怎么做”的预设。
于是你逐渐变得很会演,但很难活。
而在场感最容易塌的地方,就是关系。
因为关系里我们最怕失去连接,所以我们最容易妥协真实。
你要修回在场感,就必须从关系里开始做一件事:
在安全范围内,停止扮演。
你可以试试看,在一次沟通中,不用逻辑自保,不给出最优回应,只说“我此刻真的想说的那句话”。
那一刻,你会觉得很赤裸,很不安全,但也很真实。
你会发现,你不再是一个“维系关系”的人,而是一个“让关系真实起来”的人。
这是未来文明最稀缺的价值:不是你能多好地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你有没有勇气以自己本来的样子进入人群。
总结来说:
在场感是未来文明的主币。
AI帮你卸下工具负担,
你要学会拿回存在的重量。
你不是靠“效率”站在舞台中央,
而是靠“真实”重新成为人群的锚点。
这一轮的文明中心,不是生产力最强的人赢,
而是存在密度最高的人,最值得依靠。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