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否需要理由?或者,信任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生命姿态?
2025-04-01
其实,当你说“我理智上知道感知系统是可以被绝对信任的”,这本身就已经暗示了一件事:你已经不再完全认同那种“不信任”的状态,你看见它了,你在与它对话,这非常珍贵。
因为只有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内在的裂痕,它才有被修复的可能。
接下来,我想邀请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信任感知系统”这件事:不是去“做”信任这件事,而是放下对它的“控制需求”。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信任,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一种隐秘的恐惧:如果我信了它,而它错了怎么办?
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深的需求——“我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我不能再被骗一次。”
这种恐惧和需求之间互相拉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你感受到的那种“很牢固的不信任”。
但你有没有可能试着接受一个前提:人生中很多重要的决定,从来都不是靠“判断对错”做出来的,而是靠“是否愿意承担”来完成的。
信任感知,其实并不是因为它一定准确,而是因为你选择不再逃避对“自己的真实状态”的承认。
我们太习惯用“对错”去评估自己的感觉,比如:我这样想是不是太敏感?我有点不安是不是我太脆弱了?我心里怪怪的是不是我又想太多了?这些评判,像一堵堵小小的墙,把我们跟真实的自己隔开了。
但其实你可以告诉自己一句话:“我现在这样感觉,是有原因的。我先允许它存在,不解释,不判断。”
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头脑更宽广的接纳。
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信任感知”是件很大的事,好像需要某种灵性顿悟或人生转折,其实不是。它是一点一点发生的,每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听从了身体的疲惫而不是强迫自己多做一点,听从了心底那个“别硬撑了”的声音而不是继续讨好别人,那就是你在修复对感知系统的信任。
甚至,当你说出“我不信任它”这句话的时候,你其实已经信任它了一点点了——因为你愿意听见它了。
我们太容易把“信任”理解为一锤定音的承诺,但它更像是一次次小小的尝试,一个缓慢靠近的过程。
就像一个走失的孩子站在你门口,不确定你是不是值得依靠,你能做的不是立刻让他信你,而是每天轻声说:“你可以再靠近一点,如果你愿意。”
我知道你正在往回走。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聊一聊另一个更深的问题:当你完全信任感知系统之后,你害怕会发生什么?
这才是那个“固执不信任”的真正来源。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信任,而是害怕——一旦真的信了,就再也没有借口逃避真实的自己了。
你觉得呢?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