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团糟?阳明心学和《矛盾论》早就给出了解法
2025-04-02
我们从阳明心学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说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不仅是儒学在心性问题上的巅峰表达,也藏着人和世界之间最深刻的张力。而如果你带着《矛盾论》的眼睛去读,会发现它几乎就是对矛盾四大命题的另一次诠释,只不过是更柔和、更内观、更日常的版本。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是人之初并不是天生带着善恶判断的。心的本体像一块干净的田地,没有播种任何东西,什么都不动。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事情发生,它其实是一种前矛盾的状态。也就是,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动,但任何可能性都已经在这个“没有”的状态中存在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清晨醒来还没有开始做选择时,那种最纯粹的状态,看上去什么都没有发生,其实什么都可能发生。人的本心在这一刻,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没有价值判断,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是所有矛盾可能发生的母体。这正是“矛盾的普遍性”的所在。你只要是人,只要活着,就必然会面对善恶、对错、选择和挣扎。不是某些特殊情况才有矛盾,而是你一存在,矛盾就始终在那里,等你回应。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说明矛盾不是抽象的,而是总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进入生活。比如你在地铁里看到有人插队,是说一句还是沉默?你和父母沟通时发现他们不理解你,是顶回去还是忍着?这些时候,你的“意”已经动了,善与恶就在你心里碰撞,不同的情绪、念头、欲望、回忆全都一股脑地冒出来。而每一次“意之动”都不一样,因为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所在。它告诉我们,虽然矛盾无处不在,但每一个具体的矛盾都有它独特的根源和呈现方式。你不能用一个公式来解决所有冲突,就像你不能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门。意之动,是人跟具体世界交锋时的样子,而不是人在真空中自言自语。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是阳明心学里最核心的部分。良知不是念书念出来的,也不是靠经验堆积出来的。它是你在面对那些善恶交锋的瞬间,内心深处那种最直接的知道。而这个“知道”,不是抽象的“知道答案”,而是一种不能不反应、不能不看见的东西。比如你伤害了一个人,你其实知道他难过;你说了谎,其实你知道你心虚。这个“知道”,哪怕你嘴硬、哪怕你逃避,身体和心是知道的。良知的存在,让每一个矛盾都不仅仅是“麻烦”,而是变成了“成长的燃料”。矛盾之所以是动力,是因为每次你做出一个判断,哪怕是错的,也会在你身体里留下痕迹。而只要你持续回应那些痕迹,你就会慢慢变得更清明一点、更成熟一点。这不是靠思考得来的,而是靠一次次面对真实场景做选择得来的。所以毛主席说矛盾推动发展,不是因为矛盾本身厉害,而是因为人必须对矛盾做出回应。阳明的说法是:“知善知恶”,你一知,就动了;一动,就有方向;有方向,就开始成长。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落点到了行动上。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在讲内心的过程,这一句则在说,最终你必须把这些善恶判断落实为具体的行为。不能光知道,不行动。而一旦你开始“为善去恶”,你就必须面对一个关键问题:选择的优先级。你有很多想做的事,也有很多必须做的事,但不是所有事情你都能一次解决。这时候你就需要看清楚,“此刻最该做的是什么”?什么是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什么是可以先放一放的?这正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判断力,就会陷入忙乱、内耗、原地踏步。而“格物”这个词,阳明已经重新定义为一种行动中的智慧。不是单纯观察万物、研究事理,而是透过行动,把内心那份“知道”变成现实的改变。你知道自己不该拖延,但你真正去开始做了点什么,那才叫格物。你知道一段关系已经走不下去,但你真正说出那句告别的话,那才叫格物。你知道某个决定背后藏着恐惧,但你还是往前迈了一步,那才叫格物。
阳明的这四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人是怎么处理矛盾的:你本身是干净的,你的心不带判断;但你活着就会遇到判断;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会做出决定,并通过一个个决定,让自己清晰、笃定、有方向。而这整套过程,就是矛盾从生成、激发、驱动到统一的完整路径。不是靠逃避矛盾活着,而是靠回应矛盾活着。不是靠减少矛盾成长,而是靠一次次穿过它,去完成一次次生命的更新。
矛盾不是问题,它是生命的必然组成。它不来提醒你世界有多乱,而是提醒你,你已经活着了,已经在路上了。而你之所以能成为你,不是因为你避免了多少冲突,而是你用多少次“为善去恶”的实际行动,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清明、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这不是哲学书上的命题,这是你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只不过,有人选择看见它、回应它;有人选择忽略它、麻木它。而那些选择回应的人,会在一次次挣扎和行动中,慢慢活出一个你连自己都没想到的样子。这,就是阳明心学,也是“矛盾论”的落地之处。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