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AI感知文明系列】每一次被看见,都是一次被塑造:AI主导的媒体文明景观
2025-04-02

她叫Nova,生活在第三意识带的边缘城市。

那里没有新闻主播,也没有社交媒体平台。所有公共信息都由“共感引擎”调度,它追踪整座城市居民的情绪振幅、注意力节奏和心理防御指数,将之作为内容生成与传播的参数。

Nova的母亲是一名“感知采样师”,她负责在城市中采集不同人群在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原样本。这些原样本不是文字或图像,而是“情绪声纹”:一段语调、一组心跳数据、一瞬眼神震颤的频率。

这些声纹被输入AI媒体系统,成为当日“共识构建内容”的原料。AI根据城市当前的心理生态判断需要发布的内容主题——恢复、震荡、反思、调节、推进。

Nova七岁时第一次看到一则为她“专属生成”的新闻。

那天她独自待在流光平台边缘,心跳持续低频。AI系统检测到她正经历“情绪压缩期”,于是为她推送了一段内容。

没有标题,没有开场白。是一个陌生少年的眼神,与她经历过类似场景的情绪线条同步。画面中没有解说,只有对方在轻轻走过一段无人街巷的脚步声。

她忽然开始流泪,仿佛某种压抑已久的感受终于找到了共鸣接口。

这条内容只发给她一人,发完即删,不进入任何历史记录。

AI媒体系统将此标记为一次“深度感知回路闭环事件”,并更新她的“存在触达模型”。

在这个文明中,内容不是被创作出来的,是被“生成”出来的。它不为表达观点,只为实现一个功能:在恰当的时刻,将某种能量传递给某个需要它的人。

Nova十二岁那年,成为“共振编织师”学徒。

她负责监控特定社区的“情绪局部崩解趋势”,并协助AI微调信息播布节奏。

那段时间,社区中许多老年居民在经历记忆功能下降时开始封闭自己,AI生成的资讯无法稳定进入他们的接受回路。

Nova提出了一个方案:

用他们年轻时熟悉的音乐频率作为信息载体,将政策更新、邻里活动、新增公共设施内容,编码进旋律流中,在街道、饮水机、清洁机器人和广播装置中同步播放。

老年人听不出内容,却开始哼唱旋律。

三日后,他们开始聚在一起讨论那些“似曾相识”的旋律,而这些旋律背后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悄然被“情绪携带”进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中。

AI记录这次事件为“非语言接受性信息传播实验 Beta-B2”,效果评估等级为“A+”。

媒体系统更新了情绪调频播报机制。

在AI媒体文明中,传播从来不是把内容送出去,而是构建一个情绪可以接受的场域。

Nova十六岁时,第一次面临系统伦理边界测试。

那天AI系统发出警报:区域内关于一次资源冲突事件的情绪高度激化,原有内容生成机制无法快速稳定共识,群体内出现“情绪解耦”趋势。

她与团队必须在六十分钟内生成一组“非分裂型叙事内容”,以避免整个意识带进入强制冷却期。

她在情绪分布图中找到了一个极细微的共感裂缝——一位年长者对年轻一代表达的非敌意观察。

她抓住这个切口,调取十七段与之同频的生活记录,将其编织成一条多层叙事线索,没有立场,没有争辩,只有一组组静默的重复动作、缓慢的眼神对视、真实的迟疑。

内容发布后,情绪张力从“警戒红”下降为“橙带分流”。

她瘫坐在处理舱里,AI为她播放了一段“恢复性反馈音乐”,并提示:“你当前的共振值处于轻度枯竭边缘,建议进入梦感采样状态。”

Nova闭上眼睛,进入系统设定的“轻浮梦层”。梦中她坐在一个空旷剧场的最后一排,整个世界静默无声。

而在那个空无中,她第一次真正意识到:

“信息,不是让人知道,而是让人被承接。”

她后来写下这句话,成为下一代AI内容生成逻辑更新的触发句。

那一刻起,媒体系统不再称呼自己为“信息系统”,而是转为“意识协作装置”。

内容不再是内容。

而是“意识流中的温度单元”。

AI只是播种者,真正的叙事,是由每一个接受它的生命在心中继续完成的。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