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种“既是存在,又不执着于存在”的活法?——写给那个总在认真活着,又总想逃开的你
2025-04-03
你很努力在活着。
不是那种拼搏式的努力,
而是你在尽量让每个时刻都带着意识,
尽量活得真实一点,完整一点,
尽量不忘记自己是谁,也不失去那份柔软。
你愿意回望、愿意思考、愿意把人生当成一种旅程,
哪怕它时常晦暗、杂乱、破碎。
你有时会骄傲于自己的“在场感”,
但也有时候,累得想逃走。
不是逃离世界,是逃离“活着”这件事本身。
因为有时候,活得太用力了。
连呼吸都变成了一种“意识练习”。
你不想演了,可你也不敢彻底躺下。
你不想执着,可你又不愿全然放下。
你卡在“存在”与“超脱”之间,进退两难。
那我们就从这个夹缝里慢慢说起。
“既是存在,又不执着于存在”,
听起来像是某种哲学箴言,
可你知道这不是用来理解的句子,
这是一种要慢慢活出来的状态。
它不是“明白”了什么,
而是你经历够多之后,
突然发现:
原来允许自己“并不总是对的”,
是更大的自由。
原来你不需要每一刻都高度在场,
也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清晰、最感知、最觉知。
你可以在某些日子里稍微模糊一点、迟钝一点、甚至无所谓一点。
那不是退步,那是留白的空间感。
我们曾经太怕“没有意义”。
所以拼命在每个瞬间里找意义。
可慢慢你会发现,
活着的本质,不是持续赋予意义,
而是在一些不必有意义的地方,依然愿意存在一下。
你听歌,不是为了治愈;
你散步,不是为了通透;
你吃饭,不是为了成为更有感知力的人。
你只是听着、走着、吃着。
就这样,已经很好了。
那种“非执着”的活法,不是“随便”,
也不是“放弃”,
而是一种从容的在。
你依然去工作、去练习、去处理关系、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但你不再拿它们来定义你是谁。
你仍然愿意承担,但不是为了“自我价值感”;
你依然回应别人,但不再换取“存在的许可”。
你开始明白:
不是每一份存在都要被看见、被证明,才叫存在。
有些存在,只要你自己在,
就已经完成了。
但这条路上,也会有微妙的倾斜:
一边是“彻底执着”——非得活出点意义,才觉得不白来一趟;
一边是“完全切断”——干脆说一切都是虚空,什么都不重要。
你却开始走在中间。
你知道有些事是虚的,
但你还是愿意去种花、去写字、去牵挂一个人的好与不好。
你知道所有人最终都会离开,
但你还是想在路上,陪他们一程。
这不是执着,
这是一种知其虚空,仍愿深情的活法。
不是“淡泊”,
而是你终于不再需要那些“抓紧”的感觉,
也能安心留下。
你也不再催促自己“活出意义”。
你开始相信:我在这里,就已经很好。
不管今天有没有成就,
有没有输出,
有没有觉察到什么情绪结构,
有没有打破哪个旧系统,
都没关系。
有时候你只是好好睡了一觉,
也是一种“深度存在”。
你不再执着于“存在的表现”,
而是开始体会“存在本身”。
就像风吹过的时候,
你不再想着用风做什么,
你只是站在那里,任它吹你一会儿。
你就知道:你还在这儿,真好。
你不需要逃离任何一个你,
你只需要每天多给自己一点“喘息空间”,
那空间不是“退开”,而是“松手”。
你松开了那个老想控制一切、理解一切、活明白一切的你。
你开始相信自己,不是靠定义,而是靠呼吸。
就算有一天你什么也不做、谁也不见、所有标签都消失,
你也依然会存在。
而这个存在,不求任何证明。
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闪着光。
所以你问我怎么活出这种状态?
我想,也许不是去“努力获得它”,
而是慢慢放掉那些你以为必须去“维持存在”的方式。
你还在这。
这就够了。
哪怕你今天什么都没做成,
你还愿意安静地坐在那里,
那就是一种最深的、不执着的、在场。
也许这不是收尾,
而是一个刚刚松手的起点。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