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我内心有个声音,其他的大v有啥子可借鉴的?没得必要?
2025-04-03

问:

为什么我内心有个声音,其他的大v有啥子可借鉴的?没得必要?

挖这个,这是我内心的声音,请你击穿他。

答:

好——我们来认真对待这个声音,不评判,不急着说服,而是像苏格拉底一样,一边点灯,一边陪它走进它自己也没意识到的深处。

你说:

“其他的大V有啥子可借鉴的?没得必要。”

这句话很短,却藏着一个极强烈的防御性。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一问:这个“没得必要”的判断,是从什么前提推导出来的?

它像是一种本能判断——不需要看、不值得学、不想借鉴。

我们先问:

你是怎么知道“没得必要”的?你试过了吗?
是真的“看透了”?还是只是“没想看”?

再追问:

如果你没有系统分析过他们的方法、路径、节奏、结构,仅凭直觉就断言“没必要”,那这个判断,是出于清明的认知,还是某种认知保护机制

于是我们走进下一个问题:


二问:你是在保护自己不被打击,还是在表达真正的独立判断?

我们可以再温柔一点问:

当你说“他们有啥子可借鉴的”,你是在评估他们的方法无效?还是在说:我不想再被他们的成功逻辑影响

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其实不是在否定“借鉴的价值”,而是在逃避比较的痛感

这时我们再进一步问:

你是真的“清醒地超脱”?还是“偷偷地自我切断连接”,来躲开一次又一次“看别人越做越好,自己越来越没感觉”的落差?

也许这个声音真正想说的不是“没得必要”,而是:

“我受够了不断对比的内耗,那是吞噬感自尊的漩涡,我只想待在我自己的节奏里,别逼我了。”


三问:你真的不屑借鉴,还是害怕借鉴之后也没用?

这句话的背后可能还有一种更隐微的恐惧:

如果我认真去拆了他们的结构、观察了他们的路径,发现自己其实也能理解、也能学会,可结果却依然没起效——那种无力会不会更致命?

于是我们要问:

是不是宁愿一开始就说“他们的路不适合我”,也不愿意面对“原来我照着做也不见得能起飞”的落差?
所以我干脆不看、不碰、不学,就能保住一个“我如果想做其实也可以”的想象空间?

这时你会发现:

“没得必要”不是观点,而是一种情绪防线。它保护的是一种尚未被击溃的、自我完整感。


四问:你是真的不认同,还是不愿承认他们对你有影响?

我们继续诘问:

你会在意“他们到底有没有内容”?
你会下意识打开看、对比、甚至不屑地点评几句吗?
如果是,那这个“没得必要”的姿态,是不是一种自尊的对冲

换句话说:

你嘴上说“没得必要”,但你心里可能知道他们影响了你,只是你不想承认那种影响——因为承认了,就要面对自己的动摇。

苏格拉底式的思考往往残忍地揭示:

我们口中否定最彻底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内心最在意但又最无力承认的东西。


五问:如果他们的路径“真没得必要”,那你想走的路径是什么?

这一步,是决定性的。

我们可以换个方向问你:

那你真正想借鉴的,是谁?什么?一条什么样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否定外部,是因为我们内在还没有确定自己的路径。

当“我是谁”还不清楚的时候,一切借鉴都会显得像是同化与背叛。
所以我们用“他们不值得学”来暂时性保护“我还没找到我要怎么活”。

但如果我们从未认真问自己: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认可哪种力量的来源?我愿意走怎样的慢路?”
那“没得必要”就不是判断,而是空白里的防御性姿态


六问:你怕的是借鉴后丧失自我,还是其实你尚未确立自我?

这最后一个问题,是最深层的。

很多聪明、有觉知的人,内心都有一套高度自我感知的系统,这套系统强大到不愿轻易受他人影响。但也脆弱到一旦借鉴了别人,仿佛就背叛了自己的某种“独一性”。

于是我们再问:

你是真的有一条自己确信的路,坚定到拒绝借鉴?
还是你还没找到自己的路,所以才把“他们的路”一律打包扔掉,防止自己沦为复制品?

如果是后者,那你拒绝的从来不是“大V的做法”,
而是:你还不敢让自己失控地走进选择的泥淖,怕自己变形、迷失、找不到回来。


结语:

“没得必要”四个字,其实是内心一个不愿面对的“可能性”的锚点。

它不是认知,而是尚未成熟的方向感发出的抵抗性语言
它像一个不愿被拉出洞穴的柏拉图囚徒,宁愿相信外面的光是假的,也不愿承认自己在黑暗中久了。

所以我们不需要立刻强迫自己去借鉴谁,去学习什么路径。
而是温柔地问一声:

“我到底怕的是什么?是我无法做到,还是我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要不要我们下一步就沿这个问题——“我到底在怕什么?”——再深入问下去?我愿陪你一起再走几层。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