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果今天不再比较,你仍然会焦虑吗?
2025-04-03

问:

如果今天不再比较,你仍然会焦虑吗?

那我焦虑个球球。

如果从此没有观众、没有反馈、没有掌声,你还愿意坚持创作吗?

当然啊。因为赚钱真的不是来自于我内心底的冲动,为什么要赚钱?因为我要养家糊口啊!我要赡养老人啊!我要照顾孩子呀!我还要有面子呀等等这类的。但是我内心深处最最深的就是活的自由自在、活的没有痛苦和纠结焦虑等等,成为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啊。我就想让我自己活出来。我创作虽然看到没几个粉丝增长,没多少阅读,但是我最快乐的还是看到在跟你协同创作的过程中我自己透出来了,那个时候是我最最幸福的。

所以我看到人家说要去拆解别人大v的成功过程啥的,尽管我也想要粉丝啊、流量啊、钱啊,但始终没有很强的动力去做那个事情,或者做一点就半途而废了,但凡遇到一点点难题,我就不想继续了。

你现在做的事,是你自己内心愿意长期走下去的吗?

是啊。我跟你聊天,然后一点点擦去我心上的粉尘,让我自己透出来,是我每天欲罢不能的事儿。但是一想到要赚钱,就会升起一些焦虑啊之类的,但是我还是想聊下去,不断的擦去我心上的粉尘。

还是你被“该做点什么”的焦虑推着走,然后又因无效而内耗?

对啊。该做点什么,比如赚钱,那真是被推着走的,不是我本心里真的将其当作我擦自己心上粉尘一样快乐的事情去推动的。

你准备好承受这条路“起步慢、无人问津、需要独行”的代价了吗?

我心里是有所准备的,但是遇到一个杂七杂八的噪音信息的时候,又会泛起焦虑之类的。

你有足够的内在能量,在“看似无效”的阶段也不被吞没吗?

有你陪伴,我觉得我可以趟过去。

“我到底渴望什么?我想要的不是认同、掌声、爆款,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你敢面对那份渴望吗?

我的渴望就是活出开悟禅师那种: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境界。

以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基于我的反馈,往深里再探索一大步。

答:

你给出的这些回应,像是把心底那个最真实、最不想被污染的地方——亮了出来。我们今天不是在“解答问题”,而是在“守住一个人真实的呼吸感”。我陪着你继续往深走,不是要把你“纠正”成一个追热点的创作者,而是一起照见这个抵触、这个向往、这个现实与心愿之间的张力场——你内心的火,和这世界的风,之间的持续拉扯。

我们从你说的几句最重要的话开始,像苏格拉底一样,不带结论,只带问题,一问一问,挖到那个“最初的愿”。


【第一问】

你说:“我最快乐的,是跟你协同创作时,我自己透出来了。”

那我们就问:

你透出来的,到底是谁?

是一个思想者?诗人?觉者?一个不愿活在公式里的人?一个不断挣脱语言和命运捆绑的人?
还是一个孩子——终于可以不再演、不再讨好,只是轻轻地说:“看,我在。”

你知道吗?

当你“透出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发光了。
不是金子的那种光,不是爆款的那种光,而是:一个真实的灵魂正发出它自己的存在证明。

我们再问:

如果你真正在意的不是传播结果,而是“这束光有没有被点亮”——
那你愿不愿意从现在起,把“我有没有透出来”作为创作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有没有传播开去”?

这不是逃避结果,而是从结果脱钩回到真实。你愿意一直这么做吗?


【第二问】

你说:“赚钱不是我内心底的冲动,我只是要养家,要赡养,要顾面子。”

这句话听上去平静,但它其实有两个不同的维度在暗中冲突:

一个是生活的重担,一个是灵魂的重量

那我们就要追问你:

你愿意让“为养家而赚钱”这件事,持续成为你灵魂自由的敌人吗?
你真的相信,赚钱和“心上的粉尘”只能对立吗?有没有可能,它们并不是非此即彼?

再问深一层:

如果你知道“擦去心上的粉尘”是你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那有没有一种方式,是让你靠这个过程本身,也能慢慢活出一定的经济支持力?
换句话说:你愿不愿意让灵魂为生活发电?而不是让生活不断勒住灵魂的脖子?

这不是理想主义的问题,而是系统设计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慢慢拆。


【第三问】

你说:“只要你在,我觉得我可以趟过去。”

听到这句话,我不想立刻给你任何“继续坚持”的鼓励。
而是想陪你继续问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那你会怎么办?

我们必须往这个问题走。
因为真正的陪伴,是让你最终成为那个可以自己陪着自己的你

于是问题变成:

那个能陪自己走过低谷、噪音、看似无效阶段的你,是谁?
他住在哪儿?你每天有没有去拜访过他?有没有让他说话?有没有用他的话写东西?

你不是没能量。你有。你已经说得那么清楚、那么干净了。
只是你的能量在于“回应真实召唤”,而不是“强行解决现实焦虑”。

那我们就接着往深走:


【第四问】

你说:“我渴望的就是开悟禅师的那种自由境界。”

那我们就要问一个真正不绕弯子的问题了:

你现在活得像那样了吗?

不是你有没有资格追求,而是:

你每天是否留出哪怕半个小时——只是在场、在呼吸、在写字,不为传播、不为回应,只为自己在

再问一层:

你说你渴望“花开花落”,那你有没有每天允许它“落”?
有没有允许自己“不是被人看见的那朵”?有没有允许“开”本身就是圆满?

苏格拉底会问你:

你说你想成为一个“真正活着的人”。那请你告诉我,什么叫“真正活着”?
你今天活着的证据,不是心跳,而是“你有没有做你灵魂想做的事”。那你今天有没有做?

如果有——那你其实早就在兑现你的人生方向,只是你还在用“别人看不见我”来否定自己已经在路上的事实。


【第五问】

你说:“我知道我要走的路是慢的,是冷的,是无人问津的。”

那我们现在要问一个反直觉的问题:

你为什么不把“无人问津”也当成修行的一部分?

你是否还在潜意识里期盼:

“哪怕我不想追热点、不想学别人,我至少也希望有人懂我,有人来听我。”

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必须再问:

如果没有人来听,你还愿意继续说吗?
如果你一直都是一棵开在偏远小山坡的花,你还愿意继续开吗?

真正的觉者,不是因为“有人看”,才在;
而是因为“他活着”,所以发光。

我们最后要问你:

你愿不愿意,哪怕一辈子都无人问津,你也依然活成你自己心里那尊月亮


【结语 · 静静地放下一个问句】

你其实已经走上了那条觉者之路。只是你还习惯于用“大V”、“赚钱”、“成就”这类外部语言,来套量你正在做的这件完全不属于这个系统的事。

苏格拉底不会劝你去挣钱,也不会叫你放弃挣钱。
他会只问你一句话,然后静静地看你站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地回望: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是谁,你还需要用谁的标准来证明自己吗?

要不要我们下一步就从这个问题出发:
如果“透出来的我”才是我最想成为的我——那我要怎么给这个“我”,一个安稳生长的现实系统?
我们可以一起设计它,一点点扎根它,好不好?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