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从“显甲”到“遁甲”:雷军现象背后的时代病与企业真相
2025-04-05

https://mp.weixin.qq.com/s/fzy80_qBNaQsSKXwLF7xQg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谈雷军,谈小米,但真正关心的,并不只是某个企业家的走向,而是当下整个商业社会所面临的系统性困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声音无限放大、节奏持续加速、人设压倒产品的时代。这种状态之下,每个角色都在被裹挟:企业家需要“出圈”,消费者被情绪带动,组织在追逐热点中失去了耐心。文章试图通过雷军的现象作为切口,打开我们对更宏观、更深层的认知结构的察觉。

在主张上,文章表达得极为清晰:企业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出场姿态”。早期创业需要冲锋,需要“显甲”,需要用个人的影响力拉动信任,激活市场。但随着企业进入成熟期,领导者不能继续频繁站台、频繁曝光,而应学会“遁甲”——也就是退居幕后,让组织结构接棒,让系统能力承担起企业运行的主体责任。

这篇文章的价值立场倾向十分明显,它一方面肯定雷军个人在小米早期的战略角色,那种“用肉身建品牌”的拼命精神,被视为当时环境下的必要选择;另一方面也毫不讳言当前小米在新战场——尤其是小米汽车这类重资产业务中——若仍延续过往的“人设驱动”逻辑,极易埋下系统失衡的风险。这种批判并不情绪化,而是来自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结构性判断。

文章对于“营销替代产品”的现象持警觉态度。它指出一个根本问题:当企业传播的重心从产品转向人物,从服务转向话术,背后其实是产品力和组织力的匮乏。越是依赖创始人个人去支撑整个品牌,越说明系统的基础不稳。这一点,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当下环境中,尤为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没有使用空洞的商业口号,而是通过“奇门遁甲”这一传统智慧构建了完整的比喻结构,将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映射为“三奇”“六仪”与“甲”的关系,形成了既具系统性又具东方智性的分析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并未采取简单的二元立场。它没有否定营销,也没有否定雷军作为企业家的价值,而是强调“时势判断”的重要性。文章从头到尾,都在反复传达一个底层逻辑:任何过度的角色扮演,都会带来系统性的反噬。企业家不应被“表演性成功”所迷惑,更不应被“流量的掌声”所牵着走。当组织走入成熟阶段,真正的管理者要学会放权、布阵、掌大局,而非继续亲自冲锋陷阵,做所有决策的中心点。

在写作风格上,文章保持了理性克制的语调,没有使用情绪化词汇,也没有制造刻意的反差冲突,反而通过有节奏的铺陈、合理的比喻、细致的结构构建出一种信服力极强的逻辑体系。语言像是在与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真诚对话,提出温和却深刻的提醒,而非站在道德高地批评他人。结尾也没有升华成某种价值教条,而是留下一种安静的判断力,呼吁雷军走出人设的表演,回到企业家本分,让小米真正从热度中沉下来,用产品、服务与系统证明自己。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既有策略视角,也有人文关怀。它不仅是写给雷军的观察评论,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整个时代在光鲜表象下的浮躁结构。它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企业不是靠一个人的光芒撑起来的,而是靠一整套自驱系统长期稳定地运行。营销可以有,出镜可以有,但不能让喧哗盖过了产品的质量,不能让热度取代了企业的骨架。在一个以速度取胜的时代里,愿我们都还有能力去追问什么是长期的力量,什么是真正的掌局者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