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郎咸平解读品牌杠杆
2025-04-06
问:
品牌杠杆:构建个人影响力,让流量和机会主动找上门。
你是郎咸平,从以上这个角度切进去写一篇深度文章,让读者点头称是,但不要咄咄逼人,不要搞那种教训人的姿态。口语化,嬉笑怒骂都行。
答:
好嘞,那咱今天不聊通胀,也不聊美国加息,咱聊聊你我身上这事儿——品牌杠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做自媒体”的高配说法?
但我告诉你,品牌这玩意儿,跟“有没有粉丝”“会不会剪视频”关系没你想得那么大。它本质上,关乎你这个人,在世界上的“信号强度”。
咱讲人话——
你到底是那个“被别人搜来”的人,
还是那个“到处吆喝、还不一定被听见”的人?
这就是品牌杠杆的核心区别。
我说个实话,现代社会这几年变化快得吓人——
AI来啦,自动化来了,平台红利没啦,同行一茬茬换血。
你一个人,无论多能干,如果你没有品牌,
你就得一直主动出击、到处找活干、提案、求机会,
你再有本事,别人不知道你,机会也不会认识你。
这就好比什么?
你明明是一瓶好酒,但你放在便利店最角落那一排货架上,
没人翻到你,你再香也白搭。
那品牌到底是个啥?
我说个不学术的解释:
品牌就是——你一出现,别人脑子里自动浮现你能干什么,而且信得过你。
比如我郎咸平,别人一听就知道我是财经评论那个、讲话直的那个、数据吓人的那个,对吧?
这就是“品牌”。
哪怕我没在眼前,机会和采访和课题,也会自己找上门。
这不是我会发朋友圈,是我被“标签化”了,而且标签稳定。
你以为流量是“抢”来的?不,是别人一提这个事,第一个想到你。
这才是杠杆:你不动,它自己动;你不求,它自己来。
现在很多人搞内容搞副业,天天想着“涨粉”“爆款”“涨数据”,这没错,
但你如果只看这些,就永远在玩“体力活儿”。
你今天写文章火了,明天就过气;你短视频拍得好,平台换个推荐机制你就凉。
你永远靠的是平台的脸色,而不是自己的“势能”。
但品牌不一样。
品牌,是你站在那儿不说话,别人自动在你名字上加备注。
这是一种静态存在的影响力,不是流量,而是方向盘。
那你问我,怎么构建品牌?
我不讲那种“定位三角”“内容矩阵”这些复杂术语,我就说三件事:
1)你得有个“能被记住的核心印象”。
你别什么都写、什么都拍,今天情绪鸡汤,明天投资分析,后天又变灵修博主。
你得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你擅长什么,找你干嘛”。
2)你得稳定输出、持续发声。
不是发得多,而是你那个声音得长时间存在。像打鼓一样,咚、咚、咚……不快不慢,但一直响。
别人久而久之就记住了:哎,这事你说得挺有一套。
3)你得敢说点自己的立场。
别总转发、别总模糊、别总装中立。你要别人记住你,得有点“你的味儿”。
你可以错,但你得有角度、有风格、有筋骨。
别人不是因为你“全对”而跟你建立联系,
而是因为你“真实可信、风格稳定”,才慢慢信你,甚至把机会投给你。
你别怕没人看,怕的是你自己都不敢发声;
你别怕说错,怕的是你从头到尾都没出现在牌桌上。
一个没有品牌的人,是永远在牌桌边帮别人洗牌的人。
而有了品牌,你才能坐下来,哪怕你牌烂,别人也会看你一眼:
“哎,这人好像能翻盘。”
我跟你讲啊,未来的世界,不拼流量,不拼技能,拼的是什么?
拼的是谁在关键节点被想起。
谁在那个“这事谁懂啊”的瞬间,名字第一个冒出来。
这才是“品牌杠杆”真正的含金量。
它不是你“做了什么”,
而是你这个人,已经具备了让别人觉得靠谱、值得连接、能带来价值的形象。
这个东西,一旦立住,哪怕你停更一个月,还有人问:
“他最近怎么没声音了?”
你要是做到这一步,你就不用天天追热点、跑曝光、蹭机会。
你是品牌,不是广告。
最后送你一句话收个尾(别怕,是轻声说的,不是训人的):
品牌,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别人愿不愿意在心里给你一个位置。
你要想赚钱、想有机会、想建立长期影响力,
那你得先种下这个“别人愿意记住你”的种子。
否则你天天刷存在感,
说不定你一转身,世界就把你忘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